“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文人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國家發展作出的貢獻,相信大家一定都有目共睹。作為士農工商“四民”中的首席,已經足以證明文人群體的重要性。每當人們提起文人墨客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唐宋兩朝的詩詞作者。

而緊隨其後的元、明文人,似乎在古代文壇的存在感並不高。元代作為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於對漢文化的排斥與摧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文化斷檔。聊以慰藉的是元雜劇四大家的出現,才讓元代文人及文化得以流傳。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明朝雖然是可以與唐朝比肩的封建帝國,但由於漢文化遭受過巨大浩劫,想要在一時間恢復元氣十分困難。這也是明、清文人聲名式微的主因,同時由於明清小說文化較為發達,詩詞歌賦陷入被動局面。這其實就是元明清三朝文人,存在感較低的可觀因素。

但筆者認為在元、明、清三朝中,明朝作為由漢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不僅及時抑制了漢文化流失或消亡,而且生活在明朝時期的文人,也彷彿用盡渾身解數去挽救漢文化。但由於作為高雅文化的詩詞歌賦,逐漸由鼎盛走入了衰微時代。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即使明朝文人想要力挽狂瀾,但最終的結局卻是世俗文化盛行。按照古代文化發展規律,以及文人對高雅文化的追求來看。世俗文化開始佔據文壇半壁江山時,大俗與大雅開始出現文化矛盾,詩詞歌賦最終被小說、戲曲所取代。

縱然明代詩文依然倔強生存,但相比較於小說、戲曲而言,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尷尬境遇。這其實才是明代文人追求“閒雅”,尋找內心寧靜的主要原因。因為當文人失去了文化依託之時,就像一座孤島迷失在茫茫大海中。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明代文人的閒情逸致

談起明代文人的文化生活,相信很多人都會一頭霧水。因為相比於唐宋文人墨客來說,明代文人在古代文化史中出鏡率並不高,能夠讓後人熟知的文人寥寥無幾。以“陽明學派”而著名的王陽明;撰寫《牡丹亭》的湯顯祖,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的徐渭。

編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及創作志怪小說《西遊記》的吳承恩,因著寫“三言”而聞名的馮夢龍等,皆是明代文人中的佼佼者。同時,因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也是明代文化歷史中的重要文人之一。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但縱觀明代文人的影響力,除此幾位之外其他文人皆銷聲匿跡。但據史料記載,明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詩文、小說、戲曲作為,明代文學中的三駕馬車,不僅托起了明代文化發展的重任,而且也為明代文化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明代文人處境

文人作為“四民”之首,對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國民思想、精神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所以歷朝歷代對文人都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可以利用他們的思想治國,但恨的也是文人變化多端的思想。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文人可以讓一個孱弱的國家,重新走上正軌並雄霸天下。比如,秦朝大良造商鞅就是這樣的人物。當然,如果從負面因素角度去考慮,文人又是禍國殃民的始作俑者。秦始皇任用宰相李斯管理朝政,但卻在李斯的一念之差中,導致不可一世的秦朝二世而亡。

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嚐盡人間疾苦的平民皇帝。所以他敏銳的洞察到,文人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控制文人治國,才是作為一位君主的必修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縱觀古代歷史,明朝時期的文人處境特別尷尬。

一方面明代官員受約程度可謂古今第一,而官員同時也是文人中的精英,即使遵紀守法的官員也會膽戰心驚,因為只要少有紕漏就會掉腦袋。反觀社會中的文人階層,雖然可以獲得朝廷提供的糧食,一旦考取功名還會有月奉,但膽敢亂說話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二、明代文人風骨

但即使是在“高壓”統治之下,明朝時期的文人也並未退縮。甚至在大是大非方面,還表現出了難得的文人風骨。海瑞、于謙之流在明代比比皆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的就是這種文人風骨。

海瑞雖然是明朝官僚階級,但也是文人中的優秀代表。作為當時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不僅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而且所到之處地主豪強無不望風而逃。實際上以海瑞為代表的清官集團,即使是在面對明朝皇帝時,也依然敢於針鋒相對直言進諫。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筆者認為,要說到明代文人的風骨,有一個人一定要被大家銘記於心間。他就是在洪武、建文兩朝,皆赫赫有名的一代鴻學大儒方孝孺。作為文官乃至全天下文人代表,他不僅表現出了忠貞不二的文人氣質,同時也用自己的文人風骨,為明成祖朱棣上了一堂課。

當然,明代官員或文人並非皆有風骨,也有一些在患“軟骨病”的文人。筆者認為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兩面性。有品德高尚的君子群體,就一定會有品質低劣的小人。但在明代這種現象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文人皆有錚錚傲骨。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三、明代文人群體的“閒雅”情趣

在世人眼中,文人皆為清高、自負,手無縛雞之力、口呼之乎者也的形象。事實上明代時的讀書人依然如此,並且對附庸風雅之事更為熱衷。尤其是一些科舉落第的文人,由於對科舉制充滿怨恨之情,所以在科舉入仕途理想破碎的時候,就會放空自我尋求“閒雅”之事。

“閒雅”的通俗意義就是悠閒的心情,以及尋求安逸的興致。簡而言之就是文人墨客,熱衷的一種可以寄託心靈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明代文人的“閒雅”理念,最核心的契機就是為身心找一個寄託。而這種以“閒雅”為契機的生活方式,在明朝時期可謂蔚然成風。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筆者認為,“閒雅”既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態度。“閒”乃無憂無慮、不問世事,而“雅”則完全符合文人氣質。《呂氏春秋·士容》中有言:“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閒雅,辭令遜敏”。

田駢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被譽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作為稷下學宮中最具影響力的學者,田駢“閒雅”的生活方式,曾一度受到當時乃至後世文人效仿。明代文人的“閒雅”生活或態度,其實也深受歷朝歷代文人“閒雅”生活情趣的影響。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1。明代文人“閒雅”的生活方式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明代文人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批漢族文化學者。不僅將延續了幾千年的漢文化重新拾起,而且也將其重新修葺併發揚光大。“閒雅”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古代文人,最熱衷的一種生活情趣之一。

《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中曾有:“明季江南文人為了達到個性自由的理想,還突出地追蹤生活的趣味和藝術化,並從中獲取一種審美人格”。從這段話中可以得知,明代文人的“閒雅”情趣的核心,應該是追求個性、自由、趣味和藝術化。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筆者認為,明代文人之所以將“閒雅”當做人生理想,主要是因為他們想逃離現實。這主要是因為明代政治環境過於緊張,文人作為當時社會中的特殊群體,由於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負,所以在面對高壓局勢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

而“閒雅”這生活方式,不僅可以有效舒緩緊張情緒,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廣大文人群體擺脫正統道學的束縛,進而讓心靈得到滋潤與慰藉。在這種前提下“閒雅”生活,開始在明朝文人群體中流行。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這種生活方式,不僅體現出了明代文人內心深處的自我認知,而且也是他們追求趣味生活,以及藝術生活的一種實際行動。尤其是在明代文學不斷世俗化的過程中,很多文人都開始認為所謂的高雅,其實就是一種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2。《五雜俎》詮釋“閒雅”真諦

明代文人謝肇淛曾作《五雜俎》,這部隨筆札記中對明代文人,對“閒雅”理念的追求,做出了十分細緻的詮釋: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然所謂閒者不徇利、不求名,澹然無營,俯仰自足之謂也”。

這段文字的主要寓意就是,文人們競相追逐的功名利祿,根本比不上人生難得之“閒”。當一個人真正“閒”下來之後,才會認真審視自己的過往。做一個“閒”人不爭名奪利,保持淡然嫻靜的心態,才是最值得人們追逐的境界。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惟是田園粗足、丘壑可怡,水侶魚蝦、山友麋鹿,耕雲釣雪、誦月吟花……或兀坐一室,習靜無營,或命駕扶藜、流連忘返,此之為樂不減真仙,何尋常富貴之足道乎”。

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又對閒雅”理念做了進一步詮釋。

文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隱居於田園之中,每日粗茶淡飯“誦月吟花”, 都是一種“閒雅”的生活方法。當然如果能夠體會到此間真意,那麼就會快樂的似神仙一般。文人一旦過上“閒雅”生活,那麼俗世中的富貴又有什麼可惜的呢!

筆者認為,明代文人追求的“閒雅”,既是一種令人嚮往的人生理想,同時也是一種文人世界中,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清閒、安逸、雅緻才是,明代文人最熱衷的“閒雅”生活。而這種生活理念也完全符合,明代文人群體的價值觀。

“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明代文人為何熱衷於“閒雅”情趣?

結 語

筆者認為,歷朝歷代社會中的文人群體,其實都想透過個人才華和思想,去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真正能夠完成這個理想的人卻寥寥無幾,尤其是生活在明代的讀書人,要想成為朝堂之上的大官僚,簡直要比登天還要困難。

所以大多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文人,或者在仕途上屢次受挫的文官。在真正意識到理想破滅的同時,就會選擇逃避以寬慰內心。至此“閒雅”生活方式,在明代文人群體中特別興盛,甚至很多文官也對這種生活方式倍感興趣。

TAG: 文人閒雅明代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