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臨時展覽結束後,鼓勵觀眾留言(包括留言本、調查問卷、反饋卡等方式),透過收集資訊提高使用者參與,已成為博物館和藝術行業延續多年的傳統。但是,這些留言真的被有效利用了嗎?

本期就談一談博物館、美術館如何用好觀眾留言這一寶貴資源。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根據美國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展覽部主任Jessica Fuentes的實踐經驗,利用好觀眾留言包括三個層面:直接利用、統計分析及內容輸出。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01

第一次利用

直接利用

一般情況下,觀眾的留言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1

禮貌的客氣話,包括感謝、稱讚、祝願等。比如“很棒的展覽”、“我國文物歷史真是博大精深”、“祝展覽越辦越好”等;

2

打卡式的敘述,包括時間戳、回顧內容、個人感受等。比如“成都的小美愛畫畫,2018年8月8日”、“瞭解了某某文化發展的脈絡”等;

3

具體的建議或批評。比如“某某工號的保安態度惡劣”、“入口太少,排隊時間太長”、“建議增加針對兒童的導覽語音內容”等。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對這些具體的留言予以辨別、思考及處理,稱為第一次利用,即直接利用。比如對某些留言予以書面回覆、對觀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採納合理化建議等等。

這種利用方式通常是單向的,即只讀取某觀眾留下的靜態資訊,並不涉及與該觀眾的再次互動。

02

第二次利用

統計分析

對數量眾多的觀眾留言進行結構化梳理和多維度的統計分析,透過分析結果揭示一些深層情況,是對留言資源的第二次利用。統計分析的角度很多,以達拉斯藝術博物館為例,主要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

1

使用者畫像

透過資料洞察使用者行為和偏好,歸納使用者畫像,是最常見的分析用途。在達拉斯藝術博物館內的Art Spot展區,工作人員對留言卡的回收率和「年齡」等欄位進行了12個月不間斷的追蹤統計。經過分析,館方確定了6-12歲的青少年觀眾是當下參與度最高的群體,而成年人的參與率只佔30%。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者畫像基於使用者資料,而資料欄位則有賴於基於目的的留言或問卷設計。

2

偏好驗證

2016年,館方展出了一件非洲裔美國壁畫家約翰。畢格斯(John Biggers)的作品《閃光的皇冠》(Starry Crown)。為了激發遊客思考,展覽團隊設計了一個留言卡,要求觀眾閱讀並回答一個給定的問題。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閃光的皇冠》(Starry Crown)@https://blog。dma。org/tag/starry-crown

那麼,該向遊客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呢?經過討論,如下兩個問題都有人贊成。

問題1

:約翰畢格斯借鑑了非洲和美國文化來闡述自己的身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傳統或符號反映了你的身份呢?

問題2:

在《閃光的皇冠》中,「線」寓意著傳統和知識的代代相傳。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跟你說過哪些名言至理?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兩個問題同時出現

用哪個才好?展覽團隊並沒有拍腦袋決定,而是直接將兩個問題都擺上去,讓使用者告訴正確答案。經過三個星期的持續觀察,問題2持續獲得了使用者回答,總數量也遠大於問題1。觀眾用實際行動告訴館方,問題2是更好的選擇,而問題1對觀眾而言可能太難了。

這是一種

“假設檢驗”

(Hypothesis Testing)的方法,在網際網路行業使用非常廣泛,常稱為AB Test。看來在博物館行業一樣可以用。

3

向用戶學習

大量的使用者留言是館方向使用者學習的絕佳材料,它教會我們如何與公眾以“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對話。另一方面,使用者留言中不乏金句和妙語,對豐富館方的語料庫大有裨益。在新媒體創作時,生動活潑、使用者原創的語句,有關作品或展覽感受的接地氣的說法,都是難得的創作素材。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達拉斯藝術博物館總結的某主題使用者留言的結構和語料庫

使用者體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對使用者留言的整理、統計及分析能力,已成為文博藝術行業的基本功。

03

第三次利用

內容輸出

從運營角度說,觀眾留言實際上是一種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由使用者產出的內容)。利用UGC輸出內容,稱為第三次利用,具有巨大的價值空間。這裡介紹幾個例子。

1

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2007年,英國倫敦博物館(London Museum)開始常設“糖&奴隸展”(Sugar & Slavery Gallery),以紀念英國廢除非洲奴隸交易200週年。在2017年,也就是展覽10週年之際,館方在入口處設定了一面留言牆。留言牆由數十例精選的觀眾留言組成,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年齡從6歲到93歲不等。這面牆經過精心設計,每句話都打動人心,現場觀眾往往駐足良久,感覺比導覽更加津津有味,以至於這面留言牆本身就成了展覽的一部分。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留言牆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留言牆特寫

2

為作品賦能與增值

2014年,達拉斯藝術博物館展出了作品《圖巴樹》(Tuba Tree)。這是一件伊斯蘭主題的板上繪畫,99片樹葉上書寫了真主的99個尊名。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圖巴樹》(Tuba Tree)@https://blog。dma。org/2014/05/30/how-many-words-are-there-for-light

作為互動環節,展方設計了一個光之樹(Tree of Light)的裝置。參與規則是,觀眾要根據“光”(Light)這個詞展開想象,並把想到的詞寫在金色的樹葉上,再掛到樹枝上。這一形式暗合了《圖巴樹》的作品含義:同一個發心會派生出不同的意義。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館方共收到了4,394片葉子,使用者參與率高的驚人。這棵光之樹也始終伴隨著《圖巴樹》走完了展覽全程,它透過一種通俗的方法,增強了作品的可閱讀性和傳播性,激發了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3

轉化為博物館的產品

還記得前面《閃光的皇冠》的留言卡嗎?TA的故事還沒結束。面對數以千計豐富有趣的留言卡,館方並沒有將他們隨手丟棄,而是將它們精挑細選,重新組合,做成了一本本的小冊子。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這本小冊子名為《共同的線:女性智慧、忠告、建議、經驗、啟示、硬道理和明顯事實選集》(Common Thread: Selections of women’s wisdom, guidance, counsel, advice, experience, notions, revelations, hard truths, and plain facts)。封面封底單獨製作,內頁則為原始的使用者留言卡。每當母親節、感恩節等特定節日到來,博物館對公眾免費發放,不但促進了品牌傳播,也大大增強了使用者粘性。

這時候的使用者留言,已然成了博物館的衍生品和宣傳冊了。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有關如何利用UGC產生價值,網際網路行業的案例很多。比如網易雲音樂就用過評論牆的玩法,相信你一定也曾被滿地鐵裡的走心評論感動到淚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多做關注這方面動態。

博物館展覽觀眾留言,該怎麼用?

網易雲音樂刷屏級的使用者評論

寫在最後

有調查表明,43%的展覽觀眾認為寫留言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包括館方在內,沒有人會認真對待。但實際上,展覽組織方為了獲得使用者反饋煞費苦心,如果最終沒有利用好這些內容,則實在讓人遺憾。希望本文對有關人士有所參考。

文章來源

藝術怎樣管(howtoart)

原題《展覽結束了,一大堆的觀眾留言該怎麼利用?》

參考資訊

http://museumtwo。blogspot。com/2010/04/building-better-suggestion-box。html

https://artmuseumteaching。com/category/museum-tech/

http://blog。statemuseum。nd。gov/blog/museum-feedback-matters-how-visitor-comments-influence-dinosaur-battles-and-chocolate

http://www。ennigaldietc。com/2017/11/19/the-importance-of-a-comment-card/

http://www。qrator。org/https://www。astc。org/DimensionsPDFS/2013/MayJun。pdf

https://www。museumsandtheweb。com/mw2012/papers/enhancing_museum_narratives_with_the_qrator_pr

https://www。museumoflondon。org。uk/museum-london-docklands/permanent-galleries/london-sugar-slavery

訂閱2019年中國博物館雜誌,

TAG: 留言使用者觀眾展覽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