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恆言:警惕阿Q時代民族劣根性復活(作者 葛紀發)

醒世恆言:警惕阿Q時代民族劣根性復活(作者 葛紀發)

常說酒越陳越好,記得上世紀70年代初湖南馬王堆墓裡發現的幾壇酒,經過兩千多年的蒸發已變成濃稠漿狀,卻還香醇撲鼻。有的書,也如酒,雖出書許多年,甚至歷經百十年歲月,或更久,讀來依然頗有味道和有現實啟迪意義。魯迅寫於快一個世紀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便是久讀不厭的不朽作品。

小說主要塑造了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錢大少爺幾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

阿Q,當然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貧窮,懦弱,愚昧,被人欺負,卻以“兒子打老子”的“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最後要被砍頭了還在地上認真劃圈。在他身上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民的卑微、屈弱、奴性的性格特點。

而趙太爺則反之,是個有錢有勢的強權者,他是小鎮末莊地盤的至尊。他反對社會變革,當阿Q揚言要革命時,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置於死地。在清朝滅亡,民國初興的動盪時代,他是一個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可憎的封建主義衛道士,是地方專制者,連阿Q僅說了句自己姓趙的話那樣微不足道的事也會遭他一記耳光。

“假洋鬼子”錢大少爺,雖描寫不多,卻也典型。他到東洋學堂混跡了半年,回到鄉下,剪了長辮子,穿了套西裝,柱起一根黃“文明棍”,耀武揚威地在街上晃悠,自以為是洋人了,實際是個假洋鬼子,連阿Q都對其鄙夷不屑,但結果還是捱了他的棍打。其實“假洋鬼子”之稱,最早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的上海,有個叫華爾的美國人組織了一支所謂的“常勝軍”,經常招搖過市,兵勇都是些頭上拖著條長辮的中國人,只是身上穿了套美式軍服,被國人貶稱為“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後來層出不窮,大多為真洋鬼子的跟班跑腿,魯迅藉以錢大少爺鞭撻當時助紂為虐的帝國主義走狗。

在 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等人物身上,都有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的深刻烙印。阿Q的奴性,趙太爺的專制,錢大少爺的媚外,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人的人性弱點和劣根。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今非比;然而那人性的劣根仍存在於一些國人身上,只是表現形式有異。比如,唯上是從,趨炎附勢,就是一種奴性,它抑制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使人變成唯唯諾諾、沒有鬥爭精神的阿Q式小人。又如,長官意志,家長作風,一言堂,無視民眾或下屬的沉痼,在一些人身上時常表現出來,破壞了民主,滋生了腐敗。還有一些所謂明星、名人、土豪慕洋跪舔,捲走巨資,離開中國,加入外籍,實在是背宗忘祖。更有甚者,某些知識“精英”,呼應西方敵對勢力,攻擊、抹黑、唱衰中國,以圖他們的“民主”體制,有的早就為諸如美國政府的御用智庫蘭德公司的境外機構服務。那是真洋鬼子的走狗,是中國的內奸、敵人。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它創造了自己燦爛的文明。但由於幾千年的封建政體,和連綿不斷的內戰,以及近代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而阻礙、衝擊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遺存不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精神汙詬。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被打包進了西方文化的糟粕,甚至中招布熱津斯的“奶嘴”計劃;以至功利主義、官僚主義氾濫,人性的劣根被激發,道德素質下降。

魯迅先生當年創作《阿Q正傳》,是對國人劣根性的批判,今天仍有現實教育意義。

當然人性優劣是複雜的。戰國時思想家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西漢學者揚雄則認為人性既有善也有惡。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人性有階級屬性,不同階級的人有不同的人性。

其實芸芸眾生,人性是具體的,優劣善惡,有的是透過人一時一事反映出來,而更多則是一生所言所行體現出來的。

早年臺灣人柏楊寫過一本《醜陋的中國人》的書,2004年大陸出版過,據作者自稱是以“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寫的,書中羅列了中國人的自私、保守、奴性等醜陋表現予以抨擊。書立題“醜陋的中國人”,顯然自誣,不能苟同;然而有醜陋有劣根的人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當年魯迅將國人的劣根性透過小說塑造的人物予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揭露批判,天今我們也應以這種心情和態度正視身上的劣根,並予以克服。

中國的物質文明已有長足的進步,而精神文明尚滯於後,諸如自私自利,不遵守公共秩序,隨地吐啖,亂丟紙屑,動輒口出汙言穢語等,這就需要倡導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需要重視教育。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歐陽修的《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捨得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玉石不琢磨製不成器物,人不學習就會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變成行為惡劣的小人。

國家主席曾在山東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時指出: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

今天重閱魯迅的《阿Q正傳》,再看看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論述,頗有現實意義,真是隔聲百年,有異曲同工之妙。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皆為誨人振奮,興我中華!

TAG: 阿Q假洋鬼子人性劣根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