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魔咒,上古歌謠,與征服自然之願

語言的魔咒,上古歌謠,與征服自然之願

從黃帝伊始,我國曆經五千年的滄桑,斗轉星移,到了2020年,我國的詩歌文化仍然昌盛繁榮。要論詩歌起源,還得從上古說起。

語言的魔咒,上古歌謠,與征服自然之願

上古時期哪裡有什麼即時記錄?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裡,什麼詩歌、舞蹈之類的,不是口耳相傳就是師徒傳授。這對於沒有豐富的文學藝術種類及表現手段的原始人來說,舞蹈和歌唱足以表達他們的情感。

《宋書·謝靈運傳》(沈約)中的“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也詮釋了上古時期人們詩歌、舞蹈的盛況。

等到了殷商時期,大量的上古詩歌出現在烏龜殼上。因為殷商時期,人們把烏龜龜殼當作紙來使用,在上面記錄大事要事、占卜結果、祭祀過程等等。被用來記載東西的龜殼被後世稱為甲骨,記錄在上面的文字則被稱為甲骨文。

用來記錄占卜結果的龜殼,被稱為甲骨卜辭,上古時期的歌謠透過卜辭流傳到後世。

語言的魔咒,上古歌謠,與征服自然之願

除卻甲骨卜辭外,記錄了上古歌謠的作品還有《周易》,例如《周易·中孚》中“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上古歌謠的數量是龐大的,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自然規律的科學性,不管是颳風下雨都將其視為神靈,祭祀、占卜、祈年都是常有的事情。

先民們透過唱歌、跳舞的方式來表達對神明的敬畏或人定勝天的美好願望。

令人十分惋惜的是,由於上古時期沒有發展出相當成熟的文化與科學體系,這些歌謠、舞蹈隨著時代的消亡而消亡。

不過好在還是一部分上古歌謠遺留下來,透過這些歌謠,我們可以看到上古時期,當時先民們是如何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

語言的魔咒,上古歌謠,與征服自然之願

我國文學史中的上古文學,也就是先秦時期,是從殷商時期到秦統一六國為止,更準確一點來說,大概是從西周初年,也就是公元前11世紀初開始的。

從西周開始,我國文學體系開始逐漸完善起來,這一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狀況的書籍出現,如《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周易》、《山海經》等。在這些著作中,就出現不少的上古歌謠。

相比甲骨卜辭,《周易》所記錄的歌謠,要比甲骨卜辭優異許多。《周易》中的歌謠叶韻流暢,富有形象性。

除《周易》、甲骨外,還有一個記載了上古歌謠的地方——銅器銘文。透過銘文上所記錄的上古歌謠,可以看到先民們是多麼的古樸自然。

然而留下來的上古歌謠零星散落在典籍中,大部分上古歌謠都是後人偽造、改編過的。

語言的魔咒,上古歌謠,與征服自然之願

上古詩歌風格差異不大,多是古樸、征服自然的風格。身處於上古時期的他們堅信,語言具有魔力,可以溝通神明乃至改變自然力量,世界可以隨著主觀變化而變化。

TAG: 上古歌謠甲骨周易卜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