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作為唐代“

三大詩人

”之一,白居易必須有姓名,據說,他是最受日本人喜愛的唐代詩人。

他的名作《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依然膾炙人口。

上中學的時候,曾在地理教材上,讀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教材上,以《大林寺桃花》為例,說明地理環境對植物開花的影響,讓小編每每讀到這首詩,都有一種別樣的感覺。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原來,這首《大林寺桃花》中還藏著地理的奧妙。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這首詩記述了白居易在廬山上觀賞桃花的事情。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這一年,初夏四月,白居易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春天已然歸去,而正在悵惘中的白居易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

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

據說,宋代詩人沈括在讀到這首詩時,開始“質疑”白居易:

“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說完,他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節,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豔。

他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詩來,才領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高度對季節的影響:

由於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要晚於山下。

後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讀,發現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讀了,很有感慨地說:“都怪我讀書不細,經驗太少啊!”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這個故事,真實性我們不知道,但是,翻閱沈括的《夢溪筆談》,確實有一段關於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文字,其中是這樣說的:

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白樂天《遊大林寺》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

沈括說,因為地勢地高低不同,所以,平地三月開花,深山中則有四月開花的。

而這一現象,與地理中的垂直地帶性有相似之處。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從山麓到山頂年平均氣溫逐漸降低,生長季節逐漸縮短,同時在一定海拔範圍內隨著降水量的增加,風速加大,輻射增強,土壤條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植被表現為與等高線大致平行的條帶狀更替,稱為植被的垂直地帶性。

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花開花落和溫度有關,山腳比山頂溫暖。當山腳的溫度適合花開的時候,山頂並不合適。當山腳的花謝的時候山頂的溫度才上升到花開的溫度。

另外,山中樹木林立,植被較多吸收陽光等都是造成區域性氣溫較低的原因。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詩,被選入地理教材,其中藏著一個地理知識

白居易這首詩,乍一看,只有簡單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

在多年以後,這首小詩告訴我們一個地理小知識。

小編想說,我們經常說詩的作用,其實,有的時候,詩的作用就是這樣,記錄詩人的所感所想,記錄下那生活的點滴,也許在那生活的點滴中,我們會了解到關於其他學科的小知識呢!

TAG: 桃花白居易大林四月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