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物質形態存在於民間,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以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為表現形式,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是誕生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的綺麗瑰寶。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在當今城鎮化程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非遺傳承人舉步維艱,難以吸引年輕群眾的參與,導致傳統手藝後繼乏人。臨夏葫蘆雕刻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在臨夏折橋鎮慈王村有這樣一位年輕姑娘:她叫王珍珍,16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了葫蘆雕刻這門民間藝術,從此便迷上了它。每年當葫蘆採摘乾透後,她就在農閒之餘進行雕刻。一個沒有任何美術功底的她憑著一份執著、一份喜愛也為自己打開了一扇“門”,在陶冶情操的同時,透過葫蘆的售賣貼補家用,在一筆一劃中實現自我。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如果你走進王珍珍家,經常可以在院子裡看到她全神貫注雕刻的身影,彷彿整個院落中只有她和手中的葫蘆。他父親說“雕刻葫蘆是個非常費眼睛的活,一開始學,稍不留神就會劃破手,要求眼、心、手高度專一,為了更好地掌握這門技藝,我家閨女專門去拜師學藝了,鄉鎮上的幹部也經常過來鼓勵她堅持下去,還幫助我們進行宣傳,葫蘆刻好了,買的人也多了起來,她的勁頭更足了。”她父親眼裡流露出滿滿的疼惜與驕傲。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脫貧致富的路上,她也憑藉這門傳統的技術,走出了屬於“手藝人”的致富之路。在她家我們看到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刻好的葫蘆,每一個葫蘆都在講述一個故事……如今,葫蘆雕刻已成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些葫蘆雖小,但包羅永珍,點、挑、劃、拉、刺、勾……走刀劃針特別講究,行刀運鑿洗練灑脫,清晰流暢。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在她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她也在積極創新,名山勝景、成語典故、卡通人物、飛禽走獸……為古老技藝融入現代審美理念,貼近人民群眾,從小眾化走向大眾化,能在每一件充滿熱情的雕刻作品中找到年輕人對於民間非遺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她希望透過一代代工匠藝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讓傳統工藝得以延續,讓“葫蘆世界”更精彩。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就是這樣一位年輕而瘦弱的姑娘,卻有著一顆強大的內心,儘管以前家裡比較貧窮,人人都不看好,說這東西賣不動,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她而言,這不僅僅是為了掙錢,更是她所熱愛的、是她內心所追求的,她始終相信,只要把這門工藝學精了,總能為自己謀求一條掙錢的路子,一切也會慢慢有的,也就是這樣一位“倔強”的姑娘,在靠手藝掙錢的同時,也讓非遺的“花朵”在折橋綻放!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如果在全面脫貧致富的路上,也多一點這樣持之以恆、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那實現繁榮富強的“中國夢”就指日可待。扶貧重在扶志,必須從心開始,力量從來都是內心迸發出來的,只有改變“人窮志短”的精神現狀,才能使貧困群眾積極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王珍珍的這份“工匠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年輕人學習。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當前,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非遺在“體驗經濟”“眾創”環境下擁有新的發展機遇,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以文化生態保護為基礎,以民間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為抓手,幫扶手工藝人,使非遺得到傳承發揚,在實現精準脫貧、文化發展、鄉村振興,有長遠意義。

非遺傳承人展播

裕固族服飾之白曉琴

這位弱女子無師自通,用一把刻刀走上脫貧致富路

白曉琴,

女,裕固族,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2015年公佈為市級傳承人。2011年被金張掖旅遊文化商品展銷會評為優秀藝人。2013年被張掖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創業優秀個人”。同年擔任紅纓帽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意協會會長。白曉琴對民族刺繡和服飾製作技藝熟練高超,工藝傳統,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特點,非常受群眾喜愛。2014年設計製作的刺繡產品獲得19項國家專利。現為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裕固族服飾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須知:非遺專案、圖片、影片

TAG: 葫蘆雕刻傳承文化遺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