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三星堆,與我們一起向未來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三千年的三星堆,與我們一起向未來”,“vid”:“k3316rt09r4”,“img”:“http://puui。qpic。cn/vpic/0/k3316rt09r4。png/0”,“desc”:“”})

2022年伊始,先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有為”?魯迅先生的答案是,“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1月4日,由《中國青年報》、優酷出品,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聯合出品的新青年跨時空問答短片《有為》正式釋出。片中,有《覺醒年代》中魯迅的扮演者曹磊、神舟十二號發射北京總排程“北京明白”高健、三星堆考古主力許丹陽等6位不同領域的青年,進行一場跨越百年時空的問答。

——————————

圓臉,戴眼鏡,一笑就露出一口白牙,熟悉各種流行詞語,找女友理想型是劉亦菲……90後的許丹陽和我們刻板印象中“土裡土氣”的考古工作者不太一樣。但作為三星堆4號“祭祀坑”的發掘負責人,年輕的他從大學畢業就紮根在了“土”裡,考古工地是他的星辰大海。

三千年的三星堆,與我們一起向未來

許丹陽在三星堆發掘現場。

考古就是拆開一個又一個盲盒

許丹陽的“對話”物件,已經在黑暗的地下等了他3000年。3000年的三星堆,遇到了90後的年輕人。面對鏡頭,許丹陽手拿一根親手削的、刨過無數文物的小竹籤,笑得比冬日裡的暖陽還暖。在“可為”的時代做“有為”的事,許丹陽覺得自己很幸運。

從2020年10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986年發掘的三星堆1號坑和2號坑的區域,開展考古勘探與發掘,陸續新發現6座“祭祀坑”,不斷出土重要文物,被網友戲稱開了6個“盲盒”。最近,8號坑“盲盒”又上新款,出土了一件“虎頭虎腦”的青銅龍,似乎在迎接虎年的到來。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核心區域為三星堆古城,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發現夏商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性遺址。三星堆遺址得名於清代嘉慶年間《漢州志》——“廣漢名區,雒城舊壤……其東則湧泉萬斛,其西則伴月三星”。

最早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末的三星堆遺址,算得上“橫空出世”。1986年在遺址祭祀區發掘1、2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神像、青銅人像、青銅神樹、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貴文物千餘件,多數文物前所未見,尤以80餘件青銅雕像為前所未見的重器。這些“驚世大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青銅文化面貌。

雖然是“橫空出世”,但作為古蜀先民建立的古蜀國都邑,三星堆卻從來不是沒有故事。關於古蜀國的歷史,李白在《蜀道難》中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追憶。其實早在蠶叢之前,巴蜀大地就已經鴻蒙初開,西漢揚雄《蜀王本紀》言,“從開明已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考古發掘證明,三星堆始建於夏,至商代中晚期基本成型,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而在本次考古發掘中出現的一些新器形——比如,首次出土的方形尊,此前出土的都是圓形的,尊的製作技術是從中原傳到三星堆——既反映了它與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絡,也揭示了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吸收融合為己所用的創新。

三星堆出土的鑲嵌有綠松石的銅牌,以及玉戈、玉璋等玉器,受到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出土的琮則受到西北的齊家琮和東南的良渚琮的影響;三星堆文化的城牆夯築技術、稻作農業的起源、早期的灰白陶傳統,也都與良渚文化息息相關……

考古,揭開塵封歷史。

三千年的三星堆,與我們一起向未來

三星堆出土的銅扭頭跪坐人像、銅立發人像、銅小立人像(從左至右)。 受訪者供圖

考古“破圈”,我們一起來追“星”

從2021年春天開始佔據新聞頭條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熱度一直延續至今,大眾第一次發現,原來考古也是可以“追番”的。

許丹陽說,以前大眾對考古並不瞭解,有時還存在誤解,“以為我們拿個羅盤就知道墓在哪兒,拿個探測器,就知道文物具體的埋藏位置,甚至以為我們是挖寶盜墓;還覺得我們都是風塵僕僕、老氣橫秋”……

近年來,隨著考古走入大眾視野,考古工作者一般在“地裡”,有時也現身“臺前”。就像許丹陽說的,“其實我們還是非常活潑的,和其他行業一樣,有經驗豐富的老專家,也有很積極很青春的年輕人”。

這場追“星”之程,不僅是考古工作者擇一事終一生的事,還是普通人從好奇到了解再到關注的事。許丹陽笑言,自從參加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自己成了朋友圈裡的“名人”,“在網上有一些我的採訪或者影片,朋友們就給我發訊息說‘又看到你了’。感覺他們開始認識我的工作、瞭解我從事的行業了,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這場追“星”之程,不僅是中國人的事,還邀請全世界的朋友一起來耍。三星堆博物館自1997年10月開館以來,已接待中外遊客2200餘萬人次;三星堆文物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

而從現在開始,8位外國青年導演將用影像講述三星堆故事,電影《發現三星堆(暫定名)》和音樂劇《三星堆》也安排上了;“發現三星堆”系列紀實節目,將為全球觀眾展現探索、冒險、娛樂的妙趣中國;三星堆系列圖書將在全球發行,其中“國際安徒生獎得主三星堆創作計劃”將誕生系列繪本;“數字三星堆國際展”,將與世界知名博物館合作舉辦聯展……

當然,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於生活。“土裡土氣”的考古遺址,正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IP。上一代考古工作者從一鏟一鏟挖泥巴的時代走來,而這一屆年輕人既續接傳統又勇於創新,讓考古成為一部“歷史+科技”的跨界大片。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裡面有數個“考古發掘艙”,不僅能控制溫度、溼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從外界帶入的物質干擾。而眼前的考古工作者,更像在實驗室工作,穿著全副武裝的白色“防護服”,趴在“非接觸式裝置”上,懸在祭祀坑上方,拍照、清理……頗有科幻電影的即視感。

三星堆,正在“破圈”。

三千年的三星堆,與我們一起向未來

三星堆三號坑出土的金面具。 受訪者供圖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

在考古界有一句老話——如果一個觀點提出來10年還能保持得住,那一定是很了不起的。“我自己也提出了一些觀點,剛提出不久就被推翻了,經常被‘打臉’。”許丹陽笑著說。

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奔流向沒有盡頭的時空,一代一代的考古學者,與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一同走過。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探索與實踐。

生逢其時的許丹陽很高興、也很清醒,“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還是應該具有憂患意識、具有批判精神、具有艱苦奮鬥的精神。”關於夢想,他說:“夢想不能當飯吃,但人活著又不僅僅是為了吃飯。夢想還是要有的,總要有所追求。”

有學者將華夏文明早期在黃河、長江、珠江、遼河流域等地的眾多文化遺存比喻為“滿天星斗”;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經過對其他地區文化的整合和自身的重組,成為中華文明核心地帶,是為“眾星拱月”。

中華文明從“滿天星斗”到“眾星拱月”,古蜀國文明便是“滿天星斗”時代最為璀璨奪目的星辰之一。大約從三星堆遺址四期晚段開始(距今約3100年),三星堆古城開始衰落,而另一支與其文化面貌一脈相承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悄然興起,並達到相當高的文明程度,延續至距今約2700年,那就是金沙遺址。

以三星堆遺址為核心的古蜀國曆史,證明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多元一體歷史格局。而三星堆文明和它的“後傳”,仍在成都平原繼續輝煌發展。考古工作者對發掘資訊進行了全方位採集,因為考古發掘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的事,要把足夠多的資訊留給後代,為今後的發掘保護研究提供足夠豐富的資料。

3000年的三星堆,和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一樣,最終是走向未來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TAG: 三星堆考古發掘丹陽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