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二代來啦|陽春白雪“出圈”,80後非遺傳承人推動古琴走進大眾視野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澤雲 孫晶 孫綺曼

實習生 王儀 通訊員 周小莉

圖/孫綺曼

散聲莊嚴恢弘如大地;泛聲脆美輕清如天籟;按聲委婉動人如人聲……一個人,一把古琴,十指生秋水,數聲彈夕陽。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廣州宣傳片裡,80後古琴藝術(嶺南派)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區宏山在廣州永慶坊撫琴,並用流利英語向路過的外國友人介紹古琴悠遠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古樸的青石板巷道上,中西碰撞,古今交匯,清越的琴聲如流水般走進了大眾心中。

創二代來啦|陽春白雪“出圈”,80後非遺傳承人推動古琴走進大眾視野

區宏山出生於古琴世家,父親區君虹師從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在廣州市大德路附近,區宏山與父親經營著一家古琴館,斫琴、修復古琴、教授琴藝……兩代人共同託舉起嶺南古琴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區宏山也更加清晰認識到了時代賦予自己這一代非遺傳承人的責任與使命。

耳濡目染,他走上古琴傳承路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傳統撥絃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

自童年起,區宏山就在耳濡目染中接觸到了古琴文化。父親區君虹善修傳世老琴、精於斫制良琴,是“古琴藝術(嶺南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古澹清和的琴風見稱。

小時候,看著父親在家裡斫琴、彈琴,小小年紀的區宏山興趣盎然,邊玩邊跟著學習。“古琴曲子早早烙印在腦海裡了,父親彈一遍,我跟著彈一遍,也不用看曲譜,就這麼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剛開始,區宏山只是把古琴當做一個興趣愛好,並未想著以此為事業。大學時,他考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主修商務英語,畢業後就進入外貿行業。

未曾想,沉寂已久的古琴文化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讓全世界聽到了中國古琴的聲音。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越發注重,學生群體、年輕白領、退休教師……來自社會各界的不少人對古琴產生興趣。“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牽引我走上傳承這條道路。” 2010年左右,區宏山選擇迴歸,全身心投入到嶺南古琴文化傳承中。

2011年,首屆廣府廟會的成功舉辦,更堅定了區宏山的決心。那一年,區氏父子受邀在廟會上表演古琴曲目。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廟會結束後,陸續有十幾位學員找到區宏山希望能進一步學習古琴。這個成效讓區宏山很是驚喜。“也是從這一年起,我們正式面向社會招收古琴學生,實現從家族傳承到社會傳承的轉變。”

打破傳統,兩代人的磨合與創新

一開始,對於是否參與廣府廟會。父親區君虹心存顧慮。幾千年來,古琴往往給人一種明月松風的意境感。無論是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還是白居易的“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都格外強調古琴的演奏環境——靜和獨。在嘈雜喧鬧的廟會上表演是不是有損古琴的古韻?放開收徒,陽春白雪會不會因此走向庸俗化?父子倆一開始心裡都沒底。

為此,區宏山與父親區君虹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最終,區宏山與父親達成了共識:古琴應該是一種“活”的藝術,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時刻關注社會的需求,做出適度的改變與創新。

廣府廟會之後,隨著登門求學的學員越來越多,區宏山也深感,傳統的口傳心授“一對一”模式難以適應新趨勢。當傳統與創新需求再次出現碰撞,區宏山再度做出改變,決定在琴館增設小班教學。

如今,經過多年的探索,天虹古琴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學的教學體系,既有面向初學者的好玩有趣體驗課,也有針對不同水平學員開設的專業課。“從一開始的十幾位學員,到現在每年有150名左右的學生,學生遍佈各個年齡段,古琴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讓區宏山更為欣慰的是,這幾年,部分琴館學員在學成出師後,也開始在廣西、湖南等地開班教學,由此,嶺南古琴流派開始走出廣東,在各地紮根發芽。

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區宏山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來,他也一直希望能結合自己所學,推動嶺南古琴走上更廣闊的傳播舞臺。

2017年,夏季達沃斯“廣州之夜”上,區宏山現場為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演奏古琴名曲《流水》,並用流利的英語向施瓦布介紹了中國傳統古琴文化。在廣州舉辦的第14屆《財富》全球論壇中,他用自己製作的“金絲桐”琴向各國經濟首腦、與會成員及其配偶團演奏了古琴名曲《神人暢》。在最近的冬奧會廣州宣傳片中,區宏山還參與了非遺專題拍攝,進一步向國際社會展示嶺南古琴流派的風采。

時代使命,在求變與初心中求平衡

2020年,廣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名單公佈,區宏山成功入選,這也標誌著,以區宏山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人,逐步走上了舞臺中央,扛起了非遺傳承的大旗。“古琴漸漸熱起來了,越來越多人參與進來,我的責任在於守護它不變味,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化推廣。”

創二代來啦|陽春白雪“出圈”,80後非遺傳承人推動古琴走進大眾視野

作為非遺二代,區宏山如何理解古琴傳承的“守正創新”?區宏山以自己斫琴為例,以前的琴絃都是真蠶絲,後來逐漸也用上了尼龍包裹著的人造金屬絲,提供更多的音色選擇,傳統的古琴制式多為伏羲式、仲尼式、蕉葉式,但這幾年,自己在此基礎上也陸續創作了玉枕、劍闕、扁舟、如意等新制式,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此外,傳播形式也在與時俱進,不少人探索將古琴與傳統的詩歌歌賦、朗誦等元素結合,大大提高了古琴的公眾認知度。

對於這些變化,區宏山始終保持了“開放”的心態,他覺得,每個人對“創新”的理解不同:把優秀的老曲子彈好,再加入自己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新”;改編琴曲,加入樂隊,讓更多人知道古琴、熟悉古琴,是另一種“新”。

但區宏山相信,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在傳承和推廣的過程中,不能把古琴庸俗化,不僅要傳承技藝,更要傳承文化。”

如今,走進嶺南天虹琴館,彷彿走進了一座微型文化館。這裡除了能看到各種制式的古琴,更有書法、繪畫、纂刻、太極劍術等多種文化元素。

“我父親常說,古琴的技藝學習可能只需要一兩年,但是要真正理解和傳承古琴文化,是需要終生學習的,我父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踐行的,幾十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早已真正融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在日常也能見到他身著唐裝,與筆墨紙硯、太極劍或是古琴相伴。”在區宏山看來, 淡泊隨性的父親對藝術審美的執著追求,正是古琴傳承人應堅守的“初心”,“我希望能找到一個平衡,把古琴傳統與中華文化更好融會貫通,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形態和風格。”

對話創一代:要傳承,首先得有興趣

古琴藝術(嶺南派)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區君虹出身廣州一個三代祖傳的中醫世家,自幼研習岐黃、武術和書法等傳統文化。30歲時,他拜師學古琴彈奏和維修,自此堅持四十多年,成就斐然。如今,已78歲的區君虹與80後兒子區宏山致力於推廣古琴文化,對於這份事業的傳承他是如何看待的?

興趣是做事業最重要的關鍵詞

羊城晚報:你出身中醫世家,為何在30歲時會與古琴結下不解之緣?

區君虹:我爺爺是晚清時期的草藥名醫,父親是中醫奇難雜症專家,是廣州西關名醫。所以我從小就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8歲時,父親讓我二哥督導我習武;15歲時,就隨二哥專攻篆隸書法、篆刻;25歲,我又轉註行草,行草最能充分抒發自己的情懷。

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很嚴格,我最感恩父親自我幼年時期,把我練就成一個身體健康,身手敏捷的,刀槍劍棍拳五項全能的武術家,家庭的文化氛圍讓我有機會深入廣泛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我從小就對古琴心存嚮往,憧憬歷代文人撫琴寄懷的高潔、雋永,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手撫三尺瑤琴。在1975年,我的琴緣來了,我經過師兄袁建城的介紹,拜廣東省文史館館員、著名的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為師,我的古琴之路自此開始。

羊城晚報:你學習古琴期間又要工作,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區君虹:我是66屆中醫大學畢業,分配到荔灣區衛生局屬下的醫院工作,我是“興趣大過天”的人,一下班就急急騎單車到楊老師家。老師是一位琴痴,他的藏琴很豐富。老師教我的第一首琴曲,就是嶺南古琴名曲“懷古”,第一次親撫明代傳世老琴“龍吟”,在老師家我有幸接觸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傳世老琴,又有幸得老師的信賴,幫助老師修復了那些殘破的老琴,從中取得寶貴經驗。

在整個學習期間,我樂在其中。修琴與中醫診病時的”望聞問切”也有相通之處,用中醫的“辨症施治法則”,運用在修琴上實受益匪淺。做自己感興趣旳活於我是享受。

羊城晚報:你對子女傳承自己的古琴事業是如何培養的?

區君虹:學每一樣東西一定要有興趣,要主動,不能強迫。我當然都想兒女都能學彈古琴,但女兒沒有主動要求,我也沒有勉強她。兒子則從小就很有興趣聽我彈琴,我修琴做琴時,他主動幫我遞刀遞刨,潛移默化,傳承就水到渠成。

兒子創業我更多的是支援

羊城晚報:對於兒子當下的創業,你如何看待?你們之間有沒有發生過矛盾?

區君虹:我對創業的理念也是順其自然。以前我一直在家裡一對一,手把手教古琴。十多年前,兒子已和我一道,共同致力於古琴文化的推廣教學。

當然,在最初,我們對教學、普及和推廣等方式方法上,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早期在廣州的廟會,因文化推廣的需要,安排我們這些非遺傳承人在北京路上表演各自獨門技藝。對在鬧市中彈奏古琴,我很不理解,但經過和兒子多次溝通,我慢慢接受了這種新的普及方法。隨著多次的推廣實踐,我發現自己的思想有點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當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是應該與年青一代的思想理念相一致。

傳承需要不斷學習

羊城晚報:你認為傳承古琴事業最重要的是什麼?

區君虹:古琴的彈奏是有技法和心法的修練,技法一般學習一兩年就應該沒有問題。而心法是古琴曲的靈魂,有技法沒有心法,彈出來的琴曲是沒有韻味的。

古琴曲大概分三類,寫景、寫情和情景相融。而心法是指自身的傳統文化的積累,詩詞文學、哲學等的涵養,心法修練是長期的,是最難把握的。

比如琴音的節奏、韻律,扣弦的力度輕重緩急等直接表達了演奏者要表達的時空、景象、情緒,遠近、高低都跟心法有著重要的關係。所以,傳承很重要的是不斷學習和提高,這是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傳承。(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李志文

TAG: 古琴區宏山傳承區君虹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