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姓氏,姓氏,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自己覺得很瞭解但又真的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的問題。並且,很多人認為一個孩子隨父姓就是天經地義的,就像是從人類誕生開始就必須要遵守的天規。其實啊,這並不是什麼天經地義。不信,我們就從姓氏的誕生開始扒一扒!

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談談這個問題吧!

一、究竟先有氏?還是先有姓?

關於先有姓,還是先有氏的問題很多人爭論不休。今天,小編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一定是先有姓的!在我國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什麼家族、氏族的概念,人類生活在一種原始“遊群”的狀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時人類的繁衍模式並不比動物高階太多!”。因為,當時並沒有成形和確定的婚姻規則,更沒有真正的家庭單位。

後來,人類從這種遊群狀態發展到一個新的時代——母系社會!這是最早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母系時代,男人的任務是不斷地去打獵,尋找獵物,生死未卜,漂泊不定。而女人則能定居一方。由於當時還沒有形成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所以,很多子女出生以後並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可是一定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所以,為了確定和區分人與人之間的血統,孩子一定是要從母姓的。

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母系社會

我們可以看看“姓”這個字是由一個“女”和一個“生”組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姓取決於生母。不信,我們可以看一看中國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媯、姒、姚、姜、嬴、姞、妘 ,都是從女旁,或含女字。這就是先有姓的原因——母系社會的一種必然產物。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們中國神話中,是女媧,而不是盤古創造人類的原因。

二、氏的產生

那麼,有了姓之後,氏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姓姜的女子有五個兒子,為了確定血統,他們分別叫姜大、姜二、姜三、姜四、姜五,這樣大家就都知道他們都是一個母親的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有這兄弟五人不同的發展,比如,姜三透過自己的努力離開了母親所在的部族,獨自一個人去一個新的地方發展,而且發展得很好,做出了對人類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事情,建立了自己的新領地。

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父系社會

於是姜三為了區別自己與其他兄弟四人的不同,就給自己取了一個新的代號,在姓的代號基礎上取一個新的代號,這個代號就是氏。這個氏有的按照地名取,有的按照貢獻取,有的按照官職取等等,比如皇帝發明了車,就叫軒轅氏、發明房子的叫有巢氏、發現草藥和五穀的叫神農氏等等。

三、氏的崛起

在我國秦漢以前,可以說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我們的祖先從部落社會過渡到國家社會以後,就是男人標榜自己的時期,社會就逐漸從母系社會過度到父系社會了。同時,當社會逐步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很多人往往以官職和貢獻取氏,所以,一般有姓,有氏,有名的人往往是最早的貴族,而普通百姓則只有姓名,而沒有氏。

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黃帝

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以所居的地名為氏、以官名為氏、以技藝為氏、以祖先的諡號為氏。

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周天子

在這一時期,一個人的“姓”是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舉一個例子來說,戰國中期的法家名人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後,他又稱為商鞅。

四、形式的混亂與合流

當時代發展到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而且姓和氏完全混亂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了。有的人保留了最早的姓,有的人則一直從氏為姓了。姓氏也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子隨父姓,真的是天經地義嗎?其實真的未必!

姓氏逆轉

五、姓與氏的逆轉

到了漢以後,很多從最早的氏過度而來的姓也成了真正的姓,孩子從父親的姓是天經地義的,相反,女孩子的地位下降,在未出嫁時,往往隨著父姓稱氏,嫁人後又要從夫姓從氏。比如,一個姓王的女孩子未出嫁時叫王氏,嫁給了姓李的丈夫就要叫李氏。

從而可見,子隨父姓根本不是什麼天經地義,只不過是社會發展誰站主導權的演化而已!

TAG: 姓氏母系社會一個封國公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