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唐朝音樂

孔子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古人對音樂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現代社會,而古代音樂發展到唐朝可謂是達到了高峰時期。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在唐詩中,處處可以看見音樂的存在。

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白居易的《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而杜甫的《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更是說明了唐代音樂的普及與繁榮。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二十四伎樂”的部分坐像

唐代音樂的發展與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有著緊密的關係,唐代經濟的高度繁榮為唐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十分有力的物質基礎。

同時,唐代之前由於戰爭等原因,經歷幾次民族大融合,推動了音樂文化的交流,而且在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唐朝的音樂文化吸收和借鑑了許多優秀的外來音樂文化。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伎樂圖》唐代佚名創作壁畫,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南壁東側

唐朝的音樂機構

唐朝時期的音樂機構大致可分為大樂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園,前二者屬太常寺,後二者隸屬宮廷。

1

大樂署

大樂署既管雅樂也管燕樂,並負責考選樂師和訓練音聲人。

燕樂,又稱宴樂,是隋唐至宋代的宮廷中飲宴時,提供娛樂欣賞的,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

燕樂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據白居易的《立部伎》詩,

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唐人宮樂圖》唐代佚名創作的絹本墨筆畫

燕樂中包括多種音樂形式,如聲樂、器樂、舞蹈、百戲等。其中歌舞音樂在隋唐燕樂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麴,在唐代燕樂中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

燕樂所使用的主要樂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篳篥、羯鼓、方響等。安史之亂以後,宮廷音樂衰退,宮廷樂工多散落民間。

2

鼓吹署

鼓吹署專管儀仗中的鼓吹樂。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南唐 周文矩《合樂圖》區域性

3

教坊

教坊是宮廷中掌管俗樂的樂舞機構

,它的存在,對我國古代宮廷戲劇及至民間戲劇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教坊真正得以發展,是在唐朝中期,尤其是唐玄宗執政的時期。

為使各種藝術形式獨立共存,唐玄宗下令建立各種教坊,所以此段時期教坊頗多,有沿襲舊制主管雅樂的內教坊,也有主管俗樂的左右教坊。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教坊記》載 :“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蓋相因習。

左右教坊和內教坊相比,分工明確、各具特長。

左教坊擅長排舞,右教坊擅長歌唱,逐漸趨於合理化、專業化。

各地音樂匯聚一堂,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音樂的大融合,在唐玄宗的改革下,雅樂與俗樂也被分開管理。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唐代永陵“二十四伎樂”

4

梨園

梨園,訓練樂工的機構。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絡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新唐書·禮樂志》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

唐代音樂家

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與這一系列音樂教育機構密不可分,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著一批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

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許永新、張紅紅、康崑崙、段善本、念奴、李龜年、何滿、賀懷智、李管兒、曹綱、尉遲青、王麻奴……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群體,他們分工明確、演技精湛,用傑出才能造就了一代音樂的高度繁榮。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唐代樂器 琵琶

在唐代的樂隊中,琵琶是主要樂器之一。

它已經與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無幾。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還保留著唐琵琶的某些特點。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華麗的唐代琵琶(現存日本)

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時期的音樂作品,留傳到今天的有古琴曲《離騷》、四弦琵琶曲《番假崇》、五絃琵琶曲《秦王破陣樂》以及《敦煌古樂譜》中的25首樂曲等。

唐代末年還盛行一種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和化妝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絃伴奏的歌舞戲。大面、踏搖娘、撥頭、參軍戲等這已經是一種小型的雛形戲曲。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唐代西域胡旋舞

而作為封建社會中的統治者對音樂的喜好及態度,也會對一個國家音樂的發展狀況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國曆史上不多見的、具有很高音樂天賦的帝王,他擅長作曲、演奏以及指揮等,善於演奏羯鼓和橫笛,創作改編了《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

《霓裳羽衣曲》無論作為歌舞大麴觀賞,或是作為純音樂的法曲聆聽,都有極為感人的藝術魅力,在旋律和調式上,既有異域風情,也有本民族的音調特徵。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唐朝的音樂文化成為我國古代史藝術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彩,對後代的音樂文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內容來源於網路

【文化分享】走進唐朝,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

TAG: 音樂教坊唐代琵琶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