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亞洲美術

印度美術

公元前6世紀佛陀的誕生給印度思想界帶來了巨大變化。不過在美術史上的重大影響還在於佛陀逝世200年以後的孔雀王朝(MauryaDynasty)。該王朝建立於公元前4世紀,其第三代英主阿育王(Asoka)是一位虔誠的佛教擁戴者,又是最初統一廣闊的印度次大陸的君主。阿育王在國內各地建造了佛教構築,存留至今的遺物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阿育王石柱。目前印度還留下了這種石柱14座左右,儲存比較完整的僅僅一座。這種石柱分打磨得很漂亮的柱頭和柱身兩部分。柱頭刻著釣鍾狀的蓮瓣。蓮瓣之上製作了象、母牛、獅子及馬等動物圓雕。這些動物圓雕高約1。5米至2米,創作得十分真實生動並富於厚重的迫力。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阿育王石柱》

此外,作為孔雀王朝美術必須提及的是圓雕石刻神像。帕特拉博物館藏的藥叉女神像及加爾各答博物館藏的藥叉神像作為婆羅門教的禮拜物件,表現得較為粗放而質樸,讓人感到那一時代率真的民眾情感。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持拂藥叉女》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孔雀王朝石雕》

公元前184年孔雀王朝結束,代之以巽加王朝(巽伽王朝 SungaDynasty)。從巽伽王朝的遺品中,如桑奇和巴爾胡特佛塔(帕爾芙特多波),(Stupa佛塔)雕刻裡可以看到印度傳統手法得以發揮。多波乃收納佛陀遺骨、遺發、遺齒的建築物。當時的印度主要以磚石將多波構築成向下的半圓球形式,在其周圍修築欄J及石門,再在石造欄J及石門上創作浮雕,這成為當時流行的風尚。這些浮雕的主要內容為佛傳故事及本生故事,在裝飾多波的同時對參拜者給予形象的視覺影響。這些佛傳故事及本生故事浮雕中,對佛陀形象常常用塔、蓮花、法輪、菩提樹、金剛寶座等等形象來進行象徵性的描寫。佛塔以及欄J、石門的構築及浮雕以帕爾芙特(Bharhut)和桑奇(Sanchi)多波群為其精華。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巽伽貴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持欄夜叉》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巴戶特浮屠》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桑奇大塔》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桑奇佛塔北門背面第一橫樑》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桑奇塔門支撐的女藥叉》

來自民間信仰的守護神藥叉(Yaksa)和藥叉女(Yaksi)在桑奇@多波門欄雕刻中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桑奇第一@多波東門柱與第三橫樑連結處的三角形空間被藝術家巧妙利用,雕刻了姿態極為優美的樹下藥叉女像。女神右臂挽著芒果樹幹,左手握著上面的枝條,全身以60度左右傾斜,屈依著腰肢,表現出一種自由的輕鬆的節奏感。除頭巾、腰帶、臂環,腿環等裝飾外,裸露全身,充分地表現了女性的豐滿和作為生產與賜予的象徵形象的無窮生命力。

公元前4世紀後半,印度西北部變成了希臘的殖民地。公元前40年左右興起的貴霜王朝(KushanDynasty)統治了自印度西北部直至印度中部的廣大領土,這一王朝時期犍陀羅地區的美術活動被稱為有名的犍陀羅美術(Gandharaart)。王朝的歷代君主攝取佛教思想和西方文化,並使之同化,發展著一種東西文化合璧的美術,隨著佛教美術的繁榮,開拓了一個佛像雕刻的新時期。根據佛典敘述的佛陀容貌有頂上突起,眉間白毫,長墜耳垂等32種超人類的特徵,然而犍陀羅的佛像雕刻師們超越了這些表現特徵的限制,將佛陀的形象模仿希臘奧林坡斯12神的造形。這樣,佛陀的容顏,似西方雅利安人,而服飾則採用了土耳其斯坦乾燥地區的風俗。公元2世紀前半葉,因大乘佛教的隆盛,使犍陀羅文化普及到印度全境,同時傳播到西域諸國和中國。典型的犍陀羅雕刻可舉出瑪爾丹出土的佛立像。佛立像重心落於左腳,右腳放鬆取平衡勢,保持著希臘雕像傳統的特徵。僧衣幾乎裹被全身,衣褶從左肩呈放射狀流佈整體,衣褶雕刻較深。不過,衣褶與人體解剖之間的關係顯得較為含糊不清,常常成為一種帶狀的平行線的反覆。同時,頭髮、顏面等造型逐漸抽象化、形式化。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佛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佛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佛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佛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佛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佛傳浮雕》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貴霜人石像》

在佛坐像裡仍有出土於瑪爾丹的佛坐像和出土於錫庫裡的苦行釋迦像。前者取蓮花座勢,僧衣偏袒右肩,顏面造型尚有犍陀羅造像的典型特徵。後者取蓮花座,僧衣挽於雙肘部,上半身幾乎全部裸露,極其誇張地描繪了骨瘦如柴的苦行釋迦,對僅附於骨的衰竭皮肉的刻畫展示了寫實的手法,成為犍陀羅藝術留下的有特殊價值的一座雕刻。犍陀羅美術的獨立性在於以佛陀歷史化人格化為背景的狂熱的民眾藝術性格,造形方面可說是置身於現世的歷史存在,以現實感覺為基礎。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釋迦牟尼坐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犍陀羅《彌勒佛坐像》

大體和犍陀羅同一時期,中印度德里附近的瑪妥羅(Mathura)在犍陀羅的影響下佛教美術得以發展。自古以來這裡是東西交通的要衝,佛教、耆那教、婆羅門教都比較盛行,寺廟和塔堂建造也很興旺。犍陀羅佛教得以創造時,瑪妥羅佛教亦很快獲得誕生。瑪妥羅美術以頗有氣勢和量感的雕刻為其主流。瑪妥羅佛教雕刻亦如犍陀羅美術,潛藏著西方的造形樣式,同時,帕爾芙特及桑奇等的印度式手法也得到強調。佛陀的容貌漸次成為印度人的面孔,裹被身體的法衣體現了適應當地酷暑氣候的薄軟質地,在手掌腳掌上描繪的法輪、光背連弧文的設計等完全反映著獨自的解釋。褐色砂岩的瑪妥羅雕刻樣式直至公元5世紀仍流傳於印度境內各地。在卡特拉出土的2世紀,是瑪妥羅佛像雕刻的優秀代表作之一。佛陀在獅子座上結跏跌坐,右手做施無畏印,左手置膝上,頭上有二飛天和菩提樹。從頭頂經兩肩至兩膝可連結成安定的三角形,顏面、軀體、腕、腳等都洋溢著生動的力量感,與犍陀羅佛像雕刻的沉靜、內省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照。

公元2世紀南印度在據有德干高原的安多羅王朝(AhdA haraDynasty),美術製作得以繁榮,位於克利希那河下游的阿瑪拉伐蒂(Amaravati)遺蹟是這一地區美術文物的代表。敷設於已被破壞的@多波各面的方形石板及石垣一部分被發現,在這些石板和石垣上製作有極為精緻的浮雕。浮雕的內容中心是佛傳故事,這些作品中有中印度不直接表現佛陀形象的,也有犍陀羅、瑪妥羅等直接描寫佛陀形象的流派。從現在移往瑪德拉斯博物館的作品來看,其主題的構成和佈局的流動,給予繁雜群像以恰到好處的量感的浮雕技巧,都是極為優秀的裝飾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從各個角度看都強烈地散發著南國的律動和幻想的熱情。

到了公元4世紀,中印度瑪嘎達旃陀羅笈多王(Magadha Chandragupta)控制了整個印度,這就是笈多(Gupta)時代,也就是被稱為印度文藝復興的印度文化的黃金時代。喀裡達莎(Kalidasa)的桑斯克裡特(Sanskrit)文學的復興及無著、世親的佛教弘法在中印度以那爛陀(Nalanda)為中心實現了繁榮。佛教美術方面,已由受景仰的人世佛陀表現漸變為被神格化了的崇高的佛陀形象。特別是薩爾那特(Sarnath)的佛像群,從佛陀端正的姿容到佛陀的內在精神深度,作為美術品的佛像,不能不讓人感到已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印度人的佛像了。這種已臻完美的佛教美術也和犍陀羅雕刻一樣傳播到了中國,給予隋唐時代美術創作以很大影響。笈多時代的建築雖說規模一般較小,可是後世的建築發展樣式幾乎都被展示出來了。雕刻方面,漸漸擺脫了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的宗教框架,確立了一種致力於生命的完善的難以超越的樣式,以肉感的形體完成精神狀貌的塑造,成為真正的印度古典美的規範。笈多美術作為古典主義的範本,不僅對中世紀印度美術,而且對東南亞、中亞、以至東亞各地,都產生過極為重大的影響。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薩爾那特佛立像》

現在藏於馬土臘博物館的出土於賈瑪浦爾(Jamalpur)的佛立像可稱為笈多美術首屈一指的名作。雕像通肩裹復衣衾,襞紋就像水波似的從右肩以凹形向左下方擴充套件,好像以流水的節奏協調著禪定者的呼吸,使整體造形的和諧優美得以強化。佛陀眼視鼻尖作瞑想狀表情,顏面顯示出一種內省的堅強意志。在頭的背後以蓮花蕊部為光背中心,環以花列紋、唐草紋、華蔓紋、連珠紋、連弧紋等精妙華麗的浮雕,與瞑想的顏面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與流動的襞紋節奏構成了最美妙的調和。這尊佛像並不停留在軀體結構的描寫,而是揚棄其肉體性,達到了揭示佛陀悟達的內在的精神性,成為印度佛教美術的一個頂點。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馬土臘佛陀立像》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阿黑恰德拉出土的《帕爾瓦蒂頭像》

石窟壁畫是印度美術不可缺少的部分,阿育王時代開創的這種石窟寺院,到笈多時代特別發達。阿旃陀(Ajanta)石窟寺院的壁畫群顯示著笈多繪畫的絢爛色彩,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阿旃陀共有30個石窟,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著壁畫或裝飾。早期的石窟壁畫剝落,褪色十分嚴重;後期石窟(公元5世紀—6世紀)的壁面雖有不少剝落、殘破,然而窟內側壁、藻井、柱壁等都還有不少豪華豔麗的壁畫。

阿旃陀石窟壁畫的內容除了佛傳故事、本生故事以外,佛、菩薩尊像、供養人行列、散花飛天等都有許多精彩的作品。此外更有描繪後宮生活、祝福舞蹈、異邦人飲酒等世俗場面。對人物、動植物、幾何紋樣等的構成和色彩裝飾手法都充滿了天才的想象力。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西方藝術史:印度古典美術 雕刻佛像石窟壁畫

印度早期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印度美術-印度早期文明【94】

TAG: 陀羅佛陀美術印度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