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梅學詩詞:一三五不論和拗句

默梅學詩詞:一三五不論和拗句

關於律詩的平仄,有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遵守。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日照香爐生紫煙,

應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這句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平仄平,生

在第五字,便可以不論平仄。

是銀河落九天。疑

在第一字,便可以不論平仄。

王昌齡《出塞》

秦時

月漢時關,萬里長征

未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但使龍城飛將在,

馬度陰山。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首詩的標準格律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秦時

月漢時關,萬里長征

未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明在第三字,便可平,人在第五字便可平。

但使龍城飛將在,

馬度陰山。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字在第一字,便可仄,胡在第三字便可平。

這個口訣對於初學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簡單明瞭的。但是,它分

析問題是不全面的,因為容易引起誤解。這個影響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

就不能不予以適當的批評。

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

平平仄仄平

這個格式中,若第一字用了仄就是孤平。

平仄仄平。因為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了一個平聲字。若第一字用了仄,那麼第三字就得用平。

仄平。這是在創作中要靈活運用的。五言有一種格式不是孤平:仄仄仄平平。兩個平聲在一起便不是孤平。但這句第一字可以用平聲。就是:平仄仄平平。第三字絕對不能用平,否則就是三尾平:仄仄

平平。這是格律詩的大忌。同樣的道理,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不能用仄,否則就是三尾仄。平平仄仄仄。這都是不允許的。

在七言“仄仄

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但如果第一個字用平,第三個字可以用仄。

以下詩中粗體字是一三五不論。

元稹《行宮》

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頭宮女在,

坐說玄宗。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樂峰前沙似雪,

外月如霜。

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

又生。

遠芳侵古道,

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網上很多大師在教詩詞的時候給學生講拗句會把“野火燒

盡,春風

又生。”說成是拗句。說“不”字是仄,用“吹”來救。其實大師自己也不明白,怎麼就用“吹”來救了?

這個錯誤流傳很廣。請記住:凡是有老師用這兩句來講解拗句,那麼這個老師的水平很差,“不”字是個多音字,即是平聲也是入聲,平聲在下平十一尤韻。如果《平水韻》能看過一遍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就是按照現代漢語發音,“不”字在去聲字前面讀平聲。比如:不是、不變、不會等等。特別是北京方言讀這幾個詞“不”都是讀平聲。

在一三五不論中有個特殊的句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個句式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是

平平仄平仄

。這個句式也叫拗句。

關於拗句在唐宋人眼裡是沒有概念的。唐宋人作律詩比較自由,除非是科舉考試的試貼詩,賦得等詩必須遵守嚴格的格律,平常的詩作為了不害意境,律詩的寫作比較自由,甚至很多有不符合格律的地方。後人在研究唐宋人律詩的時候把不符合格律的詩句就叫做拗句。拗句一般出現在律詩中,絕句極少有拗句。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的標準格律應該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四句平仄不符合格律,是古體詩,下四句仄是標準的絕句。這首詩的三四句就是拗句。在歷代爭議很大,有人認為不是律詩,有人把這首詩歸納為唐人律詩。但這首詩的拗句是李白有意為之。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李白臨黃鶴樓時,嘆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登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崔顥的《登黃鶴樓》在格律上用韻上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一樣,都是前四句出律,後四句是絕句。但是崔顥先寫《登黃鶴樓》在前,所以後人有說李白是高仿崔顥的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以上說的是拗句,後人研究唐宋詩的時候把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稱為拗句,有小拗小救大拗大救的說法。但是對初學者來說這些都比較深奧,晦澀難懂甚至越繞越糊塗。在網上學習詩詞一定要注意不要被“大師”們所忽悠。

所以我們只講究格律詩的中規中矩,因為比較不符合格律的拗句是少數。在絕句中幾乎沒有出現拗句的現象。

再說:

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個是比較常見的。如: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一句的正確格式應該是羌笛何須

楊怨

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為了聲律的和諧,五六字平仄進行了置換,就是

羌笛何須怨楊柳

仄平平仄平仄。五言詩也有這樣的現象。平平仄平仄。我們在閱讀唐宋詩的時候會發現這個特點。

TAG: 仄仄平仄平平拗句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