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對錢:治平元寶

所謂對錢就是同一種年號名稱的兩枚錢,它們的大小、薄厚、幣材、邊廓、穿孔完全一樣,只有書法形式不同,我們把這種型別的錢稱為“對兒錢”。

這類錢有的是楷書、行書二體成對,有的是楷書、篆書二體成對,有的是隸書、篆書二體成對,等等。對錢是中國錢幣造型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欣賞它是一種美的享受。

對錢最早出現於五代十國的南唐,宋代最流行,元以後絕跡。從北宋天聖元年開始,直到南宋淳熙七年停鑄,鑄行長達150多年,共出現過十幾種。

一般認為南唐嗣主李王景鑄造的“開元通寶”篆書、隸書對錢是最早出現的對錢。

北宋是對錢鑄行的鼎盛時期。從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首鑄“天聖元寶”真篆書二品對錢開始,至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止,104年間北宋政府先後鑄造發行有“天聖元寶”、“明道元寶”、“皇宋通寶”、“至和元寶”、“治平元寶”等對錢25種。

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對錢:天聖元寶

每一種對錢還有版別之分,有的對錢版別還相當繁雜,如“元豐通寶”、“政和通寶”、“宣和通寶”等對錢版別多達四五十種。

中國古代的對錢藝術在北宋徽宗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在宋徽宗鑄行的各種錢幣中,除崇寧、大觀錢沒有出現對錢品種外,聖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錢幣都是成雙成對的,其品種之多、質量之精、書法之美,堪稱空前絕後。

南宋初年繼續鑄造有紹興、乾道等對錢。但自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起開鑄紀年錢後,錢幣錢文采用呆板的宋體字,曾經盛行一時的對錢漸趨消亡。南宋初年偽齊政權劉豫曾鑄“阜昌通寶”、“阜昌元寶”錢,均是篆書、真書對錢。西夏也曾鑄行篆、真二體的“光定元寶”對錢。

最早發現“對錢”現象並加以研究的是清代乾嘉年間的古錢學家翁樹培。翁氏在其所著《古錢匯考》一書中首次收錄了100多對對錢。

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對錢:皇宋通寶

對錢製作風格相同,顯示出對稱的美感。它有三個主要特徵:

一是兩枚錢幣錢文相同;

二是使用兩種書體,其中篆書必居其一,另一種書體為隸書或行書等;

三是除錢文書體不同外,兩枚錢幣幣值相同,形體對等,即錢形大小、錢身厚薄、穿孔大小、輪廓闊狹、錢文位置、字型大小、銅質等各個方面都完全一致,可以成雙配對。

對稱美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審美觀念,也是漢民族一種傳統的哲理思想。採納方孔圓錢的形式,作為中國歷史上主要流通貨幣的形制,沿用兩千多年之久,其中既有製造工藝上的原因,使用習慣上的因素,也有傳統倫理道德,哲理思想上的緣故。

方孔居中,周廓圓渾,錢文分列上下左右,既顯得端莊嚴肅,雍容大方,又易於流通,便於使用;既不失貨幣作為財富象徵的高貴之容,又不落交換流通中輕重偏移的俗套。

而對錢的出現,正是這種哲理思想在錢幣制造中的延伸和發展,也是更多地追求錢幣對稱美的藝術效果的表現。

特別是兩宋時期,有崇尚藝術文化的風氣,鑄錢的工藝技術又大大提高,從合金配比的科學性,到工藝流程的嚴格要求,兩宋時期都超越前朝,這些條件促成了兩宋對錢的盛行,同時也把中國古代金屬鑄幣的藝術性推到了巔峰。

宋初沿襲唐制,尚無對錢之風,至太宗淳化、至道年間(990—997年),皇帝親書錢文,始用真、行、草三種書體同時鑄錢,史稱“三體書”,也可以說是北宋對錢的先聲,但兩宋對錢之風的真正形成,是仁宗朝以後的事情。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是兩宋對錢的盛行時期,歷時一百五十六年。淳熙七年,宋錢幣制改革,錢背開始記年,對錢制度在銅錢中不再採用,只是在部分鐵錢鑄行地區,繼續沿用。

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古泉匯考》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約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初,翁樹培在《古泉匯考》中專門記錄了關於古錢版別研究的心得體會,其中也包括了對於對錢研究的認識。《古泉匯考》是翁樹培的著作,也是那個時代研究成果的一個代表。

對錢製作特徵的區別鑑定,大致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錢體的大小輕重。如:小平大樣,小平小樣;折二廣穿,折二狹穿;厚肉,薄肉等等。

二是錢體的製作特徵。如:闊緣,中緣,狹緣,背闊緣;肥郭,細郭,正郭,決郭,陰郭,背肥郭等等。

三是錢文的書寫特點。如:大字,中字,小字,長字,短字,纖字,大頭通,廣通,隸通;平頭元,尖頭元,肥元,狹元;橫點寶,方貝寶,圓貝寶,隸寶,長寶;政和錢的文政,抱正,長尾;宣和錢的圓冠,長冠,巨冠等等。

四是錢文的位置佈局。如離郭,寄郭,接郭;隔輪,連輪;進通,退通;仰元,俯元,昂寶,離寶;宣和錢的俯宣,治平錢的直平,斜平等等。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古錢史上的精品——王莽幣

【每日文物鑑賞】先秦刀幣,由刀演變而成

【每日文物鑑賞】先秦布幣,長的像農具

【每日文物鑑賞】世界上最早的貨幣——貝幣

【每日文物鑑賞】國最早的統一貨幣——秦半兩錢

TAG: 錢幣錢文元寶天聖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