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舊民俗,可屬老滄州?

由原人民日報高階編輯李輝出版,人民日報的副刊編輯周舒藝翻譯的《運河人家》一書,一登入滄州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時至今日,關於書中描寫的主人公李先生一家所生活的、華北平原上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仍然是個解不開的謎。

但是,透過米範威·布萊恩特的眼睛,百年前的運河景緻、民俗遺韻、風土人情仍然能然能夠燃起我們內心探尋的熱情。

書一開頭,這樣寫到:

“花開啦!船來啦!

河流解凍了!船正在駛來!

開春溫暖的一天,當河岸邊的人們看見這個春季的第一批船時,好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開來。漫長的冬天結束了,大運河重獲生命——這條河穿過廣闊的華北平原流動著,最後抵達距離繁忙的天津港不遠處的大海。先是一艘在微風中展開了帆的船出現在眼前,接著另一艘出現了,再接著是一艘連一艘連續地出現……他們邊用篙撐船,邊快活地唱著歌”。故事就這樣由運河開始。

這些舊民俗,可屬老滄州?

曾幾何時,大運河滄州段上就是這樣熱鬧繁華,水光瀲灩的河面上帆檣雲集、船工號子響徹天際。

緊接著,作者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艘由一個人拖拉著的小船。船上裝著一口棺材,棺材上放著一隻柳條編織的輕巧籃子,裡面有一隻活公雞。因為公雞的啼鳴將引領死者的靈魂,這樣,他的靈魂就不會在去往家族墓地的路上迷路”。

許多讀者依此來否定《運河人家》描寫的是古滄州。因為,在民間流傳至今的習俗裡,沒有聽說過這種水上拉棺材的習俗。

也有人說,百年前的運河上幾乎沒有橋樑,運輸往來都要靠船。也或者,是來往南北的船隻。

在《運河人家》第五章中,作者對李先生一家的新年作了比較全面的敘述:“人們一直在忙著為中國農曆新年做準備。鄉村裡和一些繁忙的大鎮子的街道上,已經有幾個白天和黑夜,都在迴盪著爆竹的砰砰聲……除夕晚上,小孩子們幾乎沒怎麼睡覺,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燃放爆竹的快樂中……”

這些舊民俗,可屬老滄州?

“兩點鐘的時候,遠方傳來一陣管樂器吹奏的音樂聲,幾分鐘之後,一支穿著花哨彩色絲綢衣服的十幾人的隊伍,喜氣洋洋地踩著高蹺跳著舞從門口進來了。他們的隊伍進進出出地蜿蜒著。他們跳著,一會兒這邊一會兒那邊地搖擺著,向一側或者向後屈身…… 兩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現在到了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這是個燈籠的盛會之夜。李家一家人又一次往城裡去。街道非常明亮,和平日很不一樣!到處是不同形狀、大小、顏色的燈籠……”

這些舊民俗,可屬老滄州?

根據民間學者孫建的統計,《運河人家》中提到了放鞭炮、吃餃子、穿新衣、戴新帽、趕廟會、踩高蹺、耍獅豹、大頭娃娃、跑落子、請灶王爺、城隍出巡、正月十五賞燈會等十多種民俗。“除了城隍出巡,其他民俗在我們滄州本地均保留至今。但是,大頭娃娃很少見到了。送灶神,在鄉間的許多老人還保留著這習慣。”他說。

還記得兒時過年跟著家人在街上看舞龍舞獅、踩高蹺表演嗎?鑼鼓聲震徹心扉,扮做不同角色的藝人們扭動著身體,那熱鬧的場面至今仍閃現在每個滄州人的腦海。百年前的運河邊就是這樣,這些影像被好奇的英國人布萊恩特記錄了下來。

文中除了春節,還寫到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民俗。如踢毽子、放風箏、捉迷藏、打枱、抽陀螺這樣的兒童遊戲,但有些已經很少再見到。

這些舊民俗,可屬老滄州?

孫建告訴記者,第五章中,春節到了,作者集中描寫了很多老年俗,比如放鞭炮、吃餃子、穿新衣、大頭娃娃、耍獅子、踩高蹺、城隍遊街,等等,這些年俗,民國時期的滄州城內都有。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踩高蹺的隊伍中有一個拿魚的,這個拿魚的人在民國《滄縣誌》卷十二中有記載:“黑麵披髮戴笠持魚竿者一,曰尉遲敬德釣魚。”這個拿魚的人如今依然在踩高蹺的隊伍中,不過多是扮作姜太公。練攤的雜技、魔術,而今早已成為了滄州名揚中外的獨特的文化藝術。

孫建說,許多老行當也應算是民俗的一類。書中出現了鋦鍋匠、木匠、賣布郎、雜貨郎、賣野藥的、說書藝人、賣水的幾種職業人。其中,除了說書藝人和木匠,其他已逐漸消失。還有,像祈雨這樣的習俗也早已消失不見。

一本書,一雙眼睛。那些耳熟能詳的民俗習慣陪伴了一代代人長大,早已流進血液,與我們的身體融為一體。書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細節,期待著更多發現。

滄州日報記者 楊靜然

TAG: 滄州運河踩高蹺民俗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