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的題材分類,始於兩晉

中國詩歌的題材分類,始於兩晉

剩山圖 黃公望

說到中國詩歌的分類,今人都會想到王維的山水詩,孟浩然的田園詩,李白的送別詩,王昌齡的宮怨詩,杜甫、白居易的諷諭詩,高適、岑參的邊塞詩……的確,從這種分類現象中,是很可以看出中國詩歌的一些門類,或是中國古代出現的一些詩歌創作題材。

其實,不僅詩歌有分類,在中國文學的傳統流變中,一些大的文學品種幾乎都有分類現象,只是分類的名目不同而已。如小說除了在語言行文上有白話與文言之別,又有題材內容上的分類,如講史、公案、武打、靈怪、仙鬼、煙粉,言情中尚有世情小說、豔情小說等。散文中則有序跋、奏議、表狀、遊記、墓誌銘等,每一文體都與內容門類相關,天然吻合。詩則不然,一首七絕既可詠史,也可詠物,或寫邊塞、閨思,各類題材無施不可。然而,中國詩歌的題材分類究竟起於何時,卻很少有人關注。

雖然中國的《詩經》就有《風》《雅》《頌》三大組成部分,後人或以為三者各有不同作用,“風”為教化之用,“雅”言王政興廢,“頌”美王之盛德;又以為此三者因詩之音調不同而分。總之,皆與今人所說的題材分類相去甚遠。西漢設立樂府機構,樂府詩大興,文人自作的《古詩十九首》等,遠不如漢代樂府詩數量之多。後人所寫的許多樂府詩,如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王昌齡和李頎的《從軍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等,都是仿漢樂府古題而作。這些不同的樂府雖然有各自不同的主題和情緒,卻有著固定的模式和格局,再加上音樂的摻和,特別是到了盛唐,很多詩人寫古樂府已擺脫了原有的格局,用樂府古題表現當代生活和親身經歷,如《燕歌行》本寫女子思念遠行丈夫,但到高適筆下,卻成了當時唐軍與邊疆少數民族激戰的場面,悲壯激烈,主題內容分明有了變化。故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題材分類仍有區別。

根據我個人的考察,中國詩歌真正有著今天意義上的題材分類,應該起始於漢魏之後的兩晉時期。如西晉之初,先有張華的《情詩》和《勵志詩》,潘岳的《悼亡詩》,傅玄的迴文詩,左思的詠史詩和招隱詩,其後又有劉琨的贈答詩,郭璞的遊仙詩,孫綽的玄言詩,陶淵明的田園詩和隱逸詩。稍後進入南朝,又出現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梁代的宮體詩、豔情詩等。林林總總,加起來也要有十幾個門類,具有一定規模。

之所以如此認定,主要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能集中出現這麼多以題材分類的詩歌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尚屬首次;其次,這些分類的名目,如田園詩、山水詩、情詩、勵志詩等,與我們今天對詩歌的分類,從指導思想、基本理念、理解和接受,幾乎沒有什麼區別,自名目確定到題材內容完全一致;再次,這些被命名的詩歌題材,不僅在後世得到流傳和認可,而且還不斷地被後代詩人所沿用,如潘岳寫悼亡詩之後,元稹就寫有《遣悲懷》《離思詩》等悼亡詩,李商隱也寫過不少。直到清代的朱彝尊,也寫了一些纏綿悱惻、真摯動人的悼亡詩。自左思寫詠史詩,後世的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也多有詠史之作。陶淵明寫田園詩,孟浩然、范成大等也多有之。謝靈運被視為中國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後來的謝朓、王維等也被視為著名的山水詩人。除了遊仙詩和玄言詩,其他各類題材幾乎都有傳承和發展。

而事實上,中國詩歌的題材分類,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延伸的,如隋唐之際的邊塞詩、初唐之際的詠物詩,乃至後來的宮怨、閨思、諷諭、節令、送別、懷古等,都是在晉人的開創之下發展繁衍而來。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不僅各種詩體兼備,同時也是各種詩歌題材眾多繁榮之時。門類從以往的十幾種,一下增加到五十多種。宋、元詞、曲繁興,詩歌題材並沒有太多的增加。

正因為唐代不僅詩體眾多,而且詩歌題材門類豐富,故後人論唐詩也多從這兩種方面入手。如明人焦循就曾說:“論唐人詩以七律、五律為先,七古、七絕次之,詩之境至是盡矣!”此從詩體著眼者;宋嚴羽則雲:“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此從詩的題材著眼。各有高明處。

只要稍加留意,還會發現,後人選唐詩或宋詩,最常見的不外乎兩大體例,或從詩體,或從題材。如坊間最流行的唐詩經典選本《唐詩三百首》,便是以詩體的體例來編排的,先古體,後律絕;另一本同樣流行的唐宋詩合選本《千家詩》,則是以詩的題材的體例來編排的,內分時令、節候、百花、竹木、音樂、人品等十四類,故書名全稱為《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其以詩歌題材分類之意一目瞭然。更妙的是,倘再往上追溯,中國早期的文學選本,幾乎多以詩題分類的體例來編排的。如中國最早的文學選本《文選》,雖詩文辭賦並選,卻都以題材分,共分為三十八類,其中詩歌分類便有詠史、贈答、招隱、行旅等。究其原因,恐怕當時詩歌的題材品種已有相當數量,不分類不足以釐清個人的強項;再者,彼時已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不少人也有分類的觀念和習慣,即使劉義慶著《世說新語》,也分為德行、豪爽、雅量、任誕、賢媛、汰侈、儉嗇等三十六個門類。這種分類風氣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人也好分類,中國古代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等均成於北宋。故宋人所編詩集詩選,如《樂府詩集》《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等都以詩題分類,即使是宋元之際方回所選評的《瀛奎律髓》,也是如此,併成為這方面的典範。直至周弼《三體唐詩》的出現,才開始了以詩體為體例的編排模式。到了明代,一些最著名的唐詩選本如《唐詩品彙》《唐詩正聲》《唐詩歸》、李攀龍《唐詩選》等,無不遵照以詩體分類的編排模式,先五七言古詩,後五七言律絕。以致我們今天所見的一些傳統經典詩選《唐詩別裁》《宋詩別裁》《元詩別裁》《明詩別裁》《今體詩抄》《唐宋詩舉要》等,莫不如是。

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早就出現過一個以題材分類的詩歌現象和過程,只是由於後來詩體形式的劇增,反把這一分類現象給淡化和湮沒了。中國詩歌自四言而騷體,而五言,而五七言雜體,而五七言律絕,而詞,而曲,而明清時調,而白話新詩,這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詩歌藝術形式的發展演變過程,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詩歌題材門類不斷擴大拓展的過程,而兩晉,正是一個開始。我們只有將這二者綜合起來加以考察,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二千多年詩歌發展的整體脈絡。

TAG: 分類詩歌題材唐詩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