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南唐後主一直是悲情淒厲的代名詞,因此李煜也就成為了哀傷苦楚的別名。

我們一般認為李煜的詩詞創作風格是以公元975年作為分水嶺的,時年38歲的李煜兵敗被俘,國破家亡。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他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寫的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所以清新明快,婉約動人。

他後期的作品則多是抒發思念故土、無奈悲涼的情感,所以哀傷低沉,愁苦落寞。

但是人的感情總是在不斷波動之中的,我們絕不能簡簡單單的將時間作為劃分李煜詩詞風格的標準,就如同婉約派和豪放派同樣不能作為判定詞人詩詞主旨的標準一樣。

比如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長相思》就是李煜早期的作品,但滿是愁苦。600多年後的納蘭性德仿寫了一首,同樣堪稱千古絕唱。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身居皇位的李煜一敗塗地,填詞譜曲的李煜問鼎天下!

《長相思》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侷限在宮廷生活的李煜著眼於男歡女愛,但是這些事情不僅沒有束縛他的才華,反而給了他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儘管沒有他後期的作品那麼複雜的情感,但是這首《長相思》卻成為了抒發悲愁情緒的經典之作。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群山萬壑,天高路遠,煙雨迷濛,這些自然景象阻斷了一位帝王的視線,但是他的思念仍然炙熱,就如同那火紅的楓葉一般。

花開花落,春去秋來,眼前的菊花已經盛開凋落了很多回,天上的大雁又要振翅南飛了,可是他思念的人兒還是沒有回來,只有那簾外的微風明月沒有哀愁,無憂無慮。

整首詞沒有用一個愁字,但是那種哀怨和憂愁卻溢滿了字裡行間;詞中也沒有對主人公的外貌神態、動作表情做任何刻畫,但是那種期盼心上人快快歸來的形象早已經躍然紙上。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這首詞形象豐富,寓情於景,境界開闊,堪稱經典。

李煜的很多詩詞意象都成為了後世文人模仿的標準,

比如《虞美人》當中的名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自此開始用江水比喻愁苦就成為了一種共識;

還有那《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同樣在文人墨客中間形成了一種風尚,讓高樓明月成為了經久不衰的詩詞意象。

作為“大清第一才子”,納蘭性德當然也對李煜的詩詞作品非常瞭解,他也在600多年後仿寫了一首《長相思》,同樣成為了千古絕唱。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的一生與國家興衰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他出身高貴卻嚮往平淡,他侍奉帝王卻渴求安逸,所以註定了他一生的悲情命運,這位風流才子在30歲的時候便暴病而亡。

可是他卻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年華留下了永恆的經典,用自己溫情的筆觸和動人的文字驚豔了歲月。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我們再讀這首《長相思》,會看到年僅27歲的納蘭性德白天無限風光,陪伴著帝王東巡祭祖;也會感嘆到夜晚的納蘭性德孤獨寂寞,無限悲涼。

納蘭性德將自己無法排遣的感情全部都注入了詩詞當中,所以他的作品每一首都真摯動人。

作為晚輩後生,納蘭性德一直對李煜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他不止一次表達自己對李煜的欣賞,儘管身為皇帝的李煜最後淪為階下囚,儘管納蘭性德一生都在逃離皇權的籠罩。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旅途漫長曲折,艱辛遙遠,一路的舟車勞頓讓納蘭性德身心俱疲。年紀輕輕的他風華正茂,很早就站在了無數人追求一生而難以企及的高度,原本應該春風得意,但是此時的納蘭性德早就心生厭倦了。

之所以深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是因為營帳外面的風雪似乎也懂得人心,一遍遍的呼號就好像是在講述故鄉的事情,而納蘭性德才情在苦寒之地孕育出了這首《長相思》。

征途漫漫,筆調纏綿,納蘭性德這首詞用燈火風雪作為點綴,盡是思鄉之情,讓人讀來心疼不已。

李煜的《長相思》堪稱經典,600多年後納蘭性德仿寫一首也成絕唱

幾百年來,李煜和納蘭性德的這兩首《長相思》一直被人用來比較賞析,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得出結論,究竟孰優孰劣一直難分高下。

其實對於詩詞賞析也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如果非要在詩文當中評價出一二三名,或許就喪失了詩詞本來的意境和情感,您覺得呢?

TAG: 納蘭性李煜詩詞相思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