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摘自:

《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二章》

原文: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應該用什麼木料。宰我回答說:“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慄木,目的是使百姓戰戰慄慄。”孔子聽到這些話,告誡宰我說:“已經過去的事不用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諫了,已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朱子解讀: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戰慄,恐懼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慄之意如此。豈以古者戮人於社,故附會其說與?遂事,謂事雖未成,而勢不能已者。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又啟時君殺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復救,故歷言此以深責之,欲使謹其後也。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義於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對,故夫子責之。”

小文解讀:

夏朝用的是松木,殷商用的是柏木,都有長久統治天下之意。而周朝用慄木,魯哀公不明白周武王為什麼會棄松柏不用而選擇慄木,所以問宰我。魯哀公身為周王室的宗親,又是魯國之君,自然知道神位的重要性,故有此問。宰我明白回答說:武王選慄木,就是為了讓人民害怕,進而安心接受自己的統治。關於慄木的使用,歷史上有兩種解釋,其一確如宰我所言,意在威懾百姓;二是表示敬畏天命,提醒自己執政時要戰戰兢兢。

從孔子聽到宰我的解釋後的反應來看,周武王選用慄木的目的確實是為了恐嚇百姓。所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就是告訴宰我,事情過去不必再提,既成事實多說無益,以往的過錯不要再追究。顯然孔子認為周武王用慄木做牌位確實是錯誤的,只是希望宰我對這事不要再提,以免誤導魯哀公。孔子教訓宰我的這三句話,為後世確立一個對待過去錯誤或失敗的原則,那就是“既往不咎”,這種思想利弊兼有,對後世影響極大。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TAG: 慄木魯哀公孔子人用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