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亞洲美術

東南亞美術

東南亞受中國和印度兩方面文化的強烈影響,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的廣大接觸圈。東南亞美術與中國美術和印度美術有極密切的關係。

一、東南亞的原始美術

在東南亞曾有爪哇原始人化石的發現,可推知打製石器的原始人類在爪哇島一帶生活過。新石器時代及金石並用的初期階段文化遺址發現較多,有緬甸的安雅蒂亞文化、戈達、塔姆旁文化,越南的華·丙文化和泰國的芬·諾文化等。其中華·丙文化可作代表,其遺物分佈在寮國、馬來半島的許多地方。

在一些遺址發現了較進步的土器和埋葬死者的隨葬品,時代大致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些美術品有在石塊上或土製品上線刻的人面、獸面及暗示狩獵生活的鹿、動物等。尚有顯示母系農耕生活的豐腴女神及女面具遺品被發現。

後來,由黃河流域先進的漢族文化波及而進入青銅時代,因此,在東南亞墓葬中,銅鏡、武器、裝身具等也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越南清化的洞松文化,顯示了在漢文化影響下東南亞進入青銅時代的飛躍發展。這裡在發現磨利石斧的同時,尚有青銅鼓、武器、容器、裝飾品、土器、玉製裝身具、貨幣等許多隨葬品被發現。其中銅鼓的器面、器壁佈滿了幾何式的圓弧,鋸齒紋,配著飛鳥、精靈船、蛙等造形,其整體造型及裝飾顯示著東南亞土著原始民族的審美意識。

二、東南亞的建築和雕刻藝術

公元前後,佛教、印度教先後由印度傳來。特別是公元4世紀前後印度笈多王朝和公元8世紀建立的帕拉王朝等都先後給東南亞文化以深刻影響,結合東南亞各國的固有文化,東南亞曾長期繁榮,並留下了許多藝術價值極高的建築雕刻作品。

在我國唐代史籍上被稱為驃國的緬甸,隨著印度教移民、佛教徒的到來,以蒲洛姆及塔通為中心,印度文化得以生根並發展起來。公元9世紀緬甸政治中心從蒲洛姆移向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帕崗。公元11世紀到公元13世紀帕崗王朝的宗教營造活動一度繁榮興盛,帕崗地區成為佛教中心,僅佛塔就有五千多座遺址。

在緬甸,佛塔叫帕哥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印度的覆缽塔變形而來的鐘形塔。底部為多層重疊,頂上呈圓錐形,以《布巴雅塔那》為代表。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布巴雅塔那》

另一種以方形平面為基壇,連續重疊若干、上面承載圓錐形,以《阿南達塔》為代表。阿南達塔把佛教塔形與印度教寺院的希喀拉型高塔組合在一起,是緬甸民族風的審美意識的再創造。塔高56米,在龕室內有高達10米以上的4座佛像和石雕佛傳及本生圖。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阿南達塔》

另外,公元18世紀重修的修維達貢塔,高約113米,鍍黃金,以美觀稱世。雕刻有蒲洛姆遺址出土的,類似印度笈多朝樣式的金銀小像、銀製舍利容器、青銅小佛像等。此外,阿南達寺院塔基部的高浮雕本生故事也極為優秀。

泰國最早的雕刻創作亦始於民間信仰的偶像製作,受印度造型影響頗大,從青銅佛至赤砂岩石佛均有力作出土。這類作品成為猛族德瓦拉維蒂王朝(公元6—11世紀)美術活動的根基。泰國早期雕刻幾乎是笈多朝造型的摹仿,可是到晚期創作的托維拉維蒂雕像,其大螺發、扁平的顏面,彎弓形眉、突出的眼睛、寬平的鼻樑和大鼻翼、厚厚的嘴唇等,綜合了猛族顏面的獨有特徵。透過海上交通,印度教美術亦被傳入,出現了維修奴神、克利修那、太陽神斯里雅等雕像。

從公元8世紀到13世紀,崛起的修裡維賈雅王朝受印度笈多朝、帕拉朝影響,作品多屬大乘佛教造像。公元11—13世紀泰國中部、東部、東北部受克美爾族支配,受吳哥石窟寺院造型及巴俑(Bayan)造型影響,然而,它仍著眼於猛族人的眼、口唇等民族造型特點,被稱為猛-克美爾造型。

公元13世紀以後,先後在清邁、素可泰、阿猶蒂亞等地的造型活動展示了泰族人自己的審美意識和造型理想。特別是素可泰人的創造,給泰國文化留下了極重要的一頁,素可泰被稱為泰國文化藝術的搖籃。漸漸由北而南的克美爾藝術被泰族人繼承發揚,結合土著而誕生具有自己民族顏面、姿態的各種雕像,在藝術上獲得新的意義。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神像》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泰國皇宮玉佛寺內神像》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泰國寺廟的《巨型Garuda守護雕塑》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 緬甸和泰國的建築雕刻藝術

《水神廟壁窟》

亞洲東南亞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東南亞美術-柬埔寨和印尼的藝術【98】

TAG: 東南亞文化美術造型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