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海南是個移民島,流傳久遠的海南古塔這類獨具特色的古建築,既有大陸移民生活的特點,又適應本土環境而生,海南古塔也便成為海南民族建築史上的寶貴財富。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儋州白馬井文和塔

目前海南現存的古塔有五十多座,這些古塔大都分佈在沿海地帶,其中以海口、儋州、澄邁、文昌、瓊海、三亞等地居多,在中部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很少見到古塔。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儋州西井村字紙亭

舶來古塔隨佛教傳入中國

在中國形形色色的古代建築中,只有塔是舶來品。漢朝的時候隨著佛教從印度的傳入,塔的造型藝術也傳入我國。塔,最初為供奉佛家舍利的特殊建築物,後來也用以藏經藏書,其內涵到形式漸漸發生了演變。

塔文化在中國落地生根後,與中國古老文化相融合,人們賦予了它更多的承載,它又成為人們寄託理想、祭祀祈福、鎮災避禍的象徵性建築符號。我們現在習慣上所說的古塔,實際上大都是和尚的墓。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澄邁美榔雙塔

海南島上何時有塔,尚無明確的物證。塔的建築,常常伴隨著寺院的興起。不過,從文獻記載中可知:唐代的李隆基是一位信奉佛教和道教的皇帝,他在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天下各郡州治都要至少建寺院和道觀一所,凡在開元年間建的,皆以他的年號﹙713~741年﹚命名為“開元寺”或“開元觀”。遠離朝廷的海南島也不敢怠慢,就在這一年,海南島上至少有兩座寺院拔地而起,其中一座是位於海南政治文化重心的崖州﹙州治在今海口市舊州鎮﹚,另一座便是位於大唐南極的振州城﹙今三亞市崖城鎮﹚。

又過了十年,也就是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歷經磨難的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在海上漂流半個多月,來到了振州江口﹙今三亞市崖城寧遠河大蛋港出海口﹚,冼太夫人的後裔、此時擔任振州別駕的馮崇債聞訊,便親自帶領四百多名兵丁迎接鑑真和尚到城內開壇傳戒,就居住在當時已很破舊的開元寺。鑑真和尚又親自化緣籌款,用了近一年的時間重修佛殿,還將準備帶往日本的佛具、佛像、經典和其他物品統統捐給了這座寺院。從此,振州的開元寺名揚四海。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唐朝武則天時,崖州城就建有佛寺,稱“大雲寺”,內藏大雲經。唐中宗時﹙684年﹚,廢大雲寺,建“中興寺”﹙後改名叫龍興寺﹚。開元年間﹙713—741年﹚建“開元寺”。如此,則海南最初的寺院在唐朝中期已開始盛行。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三亞市崖城鎮

崖州古城

海南古塔的種類

在海南,古塔種類大致分為五種,分別是佛塔、墓塔、風水塔、敬字塔和燈塔。在海南現存的古塔中,屬於風水塔就至少有十七座以上,可見,風水塔才是海南古塔的主流。

海口市永興鎮魁星塔

大概從明代開始,道教也吸收了佛教建築的特點,建起了風水塔。海南島也緊跟時代的腳步,至少在明朝中晚期一座座巍然獨秀的風水塔凌空而起。如儋州市唐宅村的演清塔,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是迄今所知海南島上建築時間最早的風水塔。瓊海市塔洋鎮的聚奎塔也始建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文昌市鋪前鎮的斗柄塔則始建於天啟五年﹙1625年﹚,看來,在明朝的二百多年間,海南島上興起了建塔的熱潮。

在海南的眾多地名之中,有兩個地名是以塔來命名,一個是定安的塔嶺,一個是瓊海的塔洋鎮,定安的塔嶺以見龍塔命名,瓊海的塔洋鎮以聚奎塔命名。這兩座塔都是風水塔,除此之外,萬寧的青雲塔、文昌的斗柄塔,都是風水塔。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海南定安縣見龍塔

海南另一種形制的塔可能在全國獨有,也幾乎不見文獻記載,而且,這些塔如今都儲存在儋州市中北部至洋浦海邊幾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一般位於村莊的家族祠堂裡。所以,儘管這些塔默默的立了幾百年,卻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

因為這些塔的正面常常刻有“敬字”,專家學者稱其為“敬字”塔。而在當地因塔的正面、在用於燒紙的門楣上大都鐫刻有“敬字亭”或“字紙亭”三字,他們習慣稱這些塔為“敬字亭”或“字紙亭”。一個“亭”字,就說明它是由“亭”的建築演變而來。其中供奉的卻是中華民族文字的創始人倉頡和傳承幾千年文化的聖人孔丘,從而有了更多、更實在、更具體的意義。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儋州市木棠鎮官屋村敬字亭

除了風水塔和敬字塔,海南在民間還遺存佛塔和墓塔

佛塔,亦稱寶塔,佛塔是佛教的象徵。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文和各種法物。海南現存建築時代最早的佛塔可能要數位於海口市石山鎮儒佛村公路旁邊的儒符石塔,這座塔也稱“涅塔”,該塔始建於南宋年間﹙1127—1279年﹚,下面是用石條砌築的高約6米、寬約7米的方臺,面朝南的一側,有25級石臺階,可以登臨其上。臺基上原來還有一座高約2。6米、三層的小石塔,呈四角攢尖形。是海南現存最早的佛塔。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儒符石塔

澄邁縣美亭鄉譚官村庵堂山坡上的四座墓塔都是在清朝建立的,有一座塔還清楚地刻著“清康熙四十二年立”﹙1703年﹚的字樣。用石塊雕刻而成,塔座、塔身皆為六邊。仰蓮寶葫蘆塔剎,塔身刻有精美的圖案。塔前立有墓碑。碑面刻“皇清圓寂先師上自下□玉珍瑛公之墓”、“皇清圓寂比丘普世公之墓”。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

儒符石塔

與上述所有塔相比,海南的另一種塔就比較有實用的價值,這種塔就是供舟船航行的燈塔。儋州市峨蔓鎮細沙村西五百米的海上,有一座石塔,通體全用石條壘築,由塔基和塔身兩部分組成,其中,塔基平面為圓形,直徑19。43米,佔地349。74平方米;塔身正方形,高6。4米;塔頂設航燈一盞,為過往船隻指引航向。

比細沙村的燈塔建築時間稍晚的是洋浦經濟開發區沁陽村東1000米的雷絲燈塔,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距現在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座塔高6米,塔基也是平面呈圓形,塔身呈正方形,由石塊外塗石灰砌成,塔頂也有航燈一盞。只可惜,1959年在重修時改造成了鋼筋水泥圓錐結構,使古塔的儲存價值遜色了不少。

1997年5月,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將海南島上的臨高角燈塔列入“世界一百座歷史文物燈塔”名錄,如今文昌的木蘭燈塔在國內也是十分出名。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臨高角燈塔

海南古塔分佈

在海南古塔中,大部分都分佈在海南東部和北部,其中以儋州、澄邁、臨高、海口、文昌、瓊海、萬寧、定安等地居多,而在三亞,一直到清朝末期的咸豐元年﹙1851年﹚,祖國最南端的一座塔——迎旺塔,在今三亞市崖城鎮西村竣工。

迎旺塔從外觀上遠遠望去,像一個上細下粗的圓形筒,但實際上該塔是八角形,七層,高約12米。可能是這座塔每層的出簷較短的原因,以至於在近距離才能看清塔的層數。從一層的樓梯口可攀緣而上,直達塔頂。朝東的拱形門額上鑲嵌著“南海第一塔”字樣的石匾。

像迎旺塔一樣,海南所有的塔都不高,塔身比較厚實,海南古建築研究專家閻根齊介紹,由於海南多臺風,所以海南的古塔在建設時就有所考慮,一般塔基比較厚實,塔身都不高,這個建築特點,才使得海南許多古塔儲存至今。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三亞崖城鎮

迎旺塔

文昌市鋪前鎮的斗柄塔建在蜿蜒起伏的七星嶺主峰上,取意為北斗指引,故名“斗柄塔”,塔不算高,始建於天啟五年﹙1625年﹚,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磚砌,平面八角形,七層,高約20米。逐層收分,每層有拱門,內設螺旋式階梯104級,可登塔頂。走進塔中,你會發現塔身的通風孔都是對稱,塔一共七層,奇數層的通風孔南北對稱,偶數層通風孔東西對稱,這樣可以達到抗風作用。

而在海南的西南部和中部山區,古塔十分少見,閻根齊說,這是因為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對當時黎族或苗族等少數民族,影響都不是特別深遠,所以佛塔和風水塔在此地區也就難得一見。(本文寫作參考引用了海南古建築研究專家閻根齊的部分古塔研究資料)

海南現存50多座古塔,你可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文昌市鋪前鎮斗柄塔

TAG: 海南古塔塔身風水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