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君子文化

《論語》中的君子文化

至聖先師孔子像

君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君子哉若人”是孔子對個人品格的極高評價。而怎樣的人算是一個君子,並沒有準確的具體的定義。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不是迂腐、死板的,也不是像精美的器物一樣放在展覽櫥窗裡,供大家瞻仰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會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關鍵的。如“仁”之本為“孝”。如果想要做一個仁人,去關愛他人,首先需要學會尊重、孝順自己的父母,所以“仁”的落腳點,就在你的身邊。孔子說:“色難。”在父母面前保持和悅的神色是很難的。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父母叱之易激發小孩的反抗意識;父母寵之,易養成小孩的驕傲性格。所以孝不是口頭的原則,而是需要一點一點去做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些基本要求做到了,才有可能去談其他。

《論語》中的君子文化

君子義以為質。“義”是融化到君子血液裡的東西。義者,宜也。簡單理解就是做所應當做之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任何違背道義的事,君子不為。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所懂得和追求的,永遠是道義和原則。要做到這一點或許不易,做一個君子又豈會是容易的事呢?

君子善自守。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所以君子哉應對外界環境的時候,有自己內心的篤定和堅守。蘇東坡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侯論》)真正的勇氣足以應對突如其來的任何變故,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任何罪名,因為志存高遠,便不再執著於眼前的風雲變幻。

《論語》中的君子文化

《論語》中的君子文化

中國東周玉器珍品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君子重文。這個文,是指外在形式,如君子的儀容、舉止、禮節等等。儒家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所以君子不僅需要道義的血液,也需要文飾的加持。棘子成就曾問過子貢:“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君子有好的本質就行了,還要注重文飾幹什麼呢?子貢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如果不注重文飾,去掉外在的特徵,那麼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君子,是從內而外的一場修行。古人講:“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佩戴玉佩,就是個人品行的一種外在特徵,《詩經》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的性格是溫潤如水的,在生活中也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當然君子,也會有力所不逮的地方。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做任何事都坦坦蕩蕩,犯了錯誤也一定不會去過度掩飾,而是人人都可以見到,這樣,他改正錯誤之後,也會受到所有人的敬仰。而相反,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小人犯了錯誤,一定想盡方法掩飾,把錯誤蓋過去。而懷著這種“心虛”,日子也會過得小心翼翼。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中的君子文化

第五屆君子文化論壇在滬舉行(圖/中新社)

《論語》中,有很多處提到“君子”,這也是孔門弟子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人要做君子,做儒生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The end-

撰 文 |曉 寒

編 輯 | 王 琴

TAG: 君子孔子文飾子貢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