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鬼吹燈》系列第二部《龍嶺迷窟》開播。

從精絕古城逃出生天的胡八一和王胖子,回到了北京,在潘家園擺地攤,小日子真悠閒。因為一隻繡花鞋,倆人又前往陝西,跟shirley楊一起,在龍嶺一帶的古墓中又開始了一段精彩的探險之旅。

潘粵明飾演的胡八一、“大嘴哥哥”飾演的王胖子、張雨綺飾演的shirley楊,故事精彩、導演用心、演員合適、服化道精良,這算是近期少有的一部劇了,《龍嶺迷窟》8。4的評分也比《老酒館》那些靠水軍刷分的貨有臉多了。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一年多前,《鬢邊不是海棠紅》剛拍完時,尹正半夜發了一串感嘆號:“完了!我覺得我把商細蕊演砸了!我太胖了!我很醜!!!怎麼辦!!!!播出的時候一定會被罵!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在《龍嶺迷窟》剛開播,潘粵明也為長胖了道歉:“我看到大家說我胖了,我知道胖八一會影響燈絲們看這部作品的帶入感,向大夥兒道歉!我會在後面的工作中嚴重注意對自身飲食及身材的管控!”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看來“胖”真是往中年奔的演員們頭疼的事,不過《龍嶺迷窟》的優秀,足以抵消潘粵明的胖。《龍嶺迷窟》是至今《鬼吹燈》相關影視評分最高的一部了。

因為《龍嶺迷窟》,把《精絕古城》又重看了一遍,把“精絕故城”又查了查,挺有意思。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很多人知道“精絕古城”都是從天下霸唱的《鬼吹燈》。

大漠流沙中神秘的寶藏,來自地底黑暗世界的“鬼洞族”,有著一雙連線冥界的妖瞳、看一眼就能讓人憑空消失的精絕女王,奇幻刺激曲折離奇。

雖然是小說,但和真實的古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據說從上往下俯視,精絕古城遺址呈橢圓形,就像人的一隻眼睛。《漢書》的記載是“地厄狹”。

至於“精絕女王”,史無記載,據王國維的推斷,“當是且末之女女於精絕者,如齊姜宋子之類”。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精絕古城”,聽著像個虛構的玄幻世界,卻是真實的存在。

“精絕國”第一次出現,是在漢代歷史學家班固的《漢書 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

精絕國離長安城8千多里,住著480戶人家,共3360人,有“勝兵”500人。

這個“勝兵”可不是有能力能打勝仗的“士兵”,而是緊急關頭能充當士兵參戰的市民,類似民兵。換句話說,精絕國身強力壯的男人“舉國”都劃拉一遍,也就能湊齊500人。

說是個小國,其實就是個小城,精絕城基本上就代表了精絕國。

除了國王,“精絕”這個人口精確到個位的袖珍小國還有4位“高官”——“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

“譯長”是當時西域一些地處交通要道的小國的“標配”,就是負責翻譯的專業技術官員。精絕人少,只有一個譯長,有8萬多人的“大國”龜茲有4個“譯長”。

精絕國沒有自己的文字,漢文和佉盧文都做過官方文字。因為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國來客都有,什麼梵文、突厥文、回鶻文、吐蕃文、波斯文等幾十種文字你在這個小城都能看到,你在街上隨便拉一市民,可能都嘰裡呱啦的精通多國外語。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當年的西域有很多這樣的小國家,號稱“西域36國”。

人口3360人的精絕國還算大的,在精絕國東2000裡的“且末國”,人更少,只有230戶,1610人,“勝兵320人”。

“小宛國”,只有150戶,1050人,“勝兵”200人。

好玩的是除了“譯長”,這些千把人的小國,在人員編制上,還都整“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輔國侯”,你出門吃個早餐,一抬頭對面坐著的可能就是這侯爺。

當然也有稍微大點的國家,比如鄯善國,即古樓蘭,有1570戶,14100人;龜茲國,有6970戶,81317人。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人雖然少,精絕卻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城邦國家,地處東西方交通的要道,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在《漢書》中首次亮相,此後的史籍中關於精絕國的記載很少。精絕國人最後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

西遊取經的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是古籍中關於精絕城最後的描述。

唐代時精絕國已經不復存在,公元643年,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國路過時已只剩下了遺址,他在《大唐西域記》中這麼寫:“媲摩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攘城,週三四里,在大澤中。澤地熱溼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這個“尼攘城”,就是現在精絕國遺址,在大沼澤中,胡楊、紅柳、蘆葦叢生,氣候溼熱難耐,荒草瘋長難行,只有一條進城的路可以勉強透過。

而從尼壤再往東走就要進入充滿流沙的地帶。人們將屍骸聚攏作為路標,風起時可致人畜昏迷,甚至可以幻聽到歌聲或哭聲,疑似鬼魅作祟,令人迷失,或病或亡。

這是古籍中關於精絕城最後的詳細描述,《新唐書》中“于闐東三百里有建德力河,七百里有精絕國”,只提了下精絕國的地理位置,這是精絕國的名字最後一次在中國史書裡出現。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精絕國從此在歷史中消失了一千多年,直到100多年前,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再次走進這座古城遺址時,眼前的情景讓他目瞪口呆。時間彷彿在這裡停止——當年的文書還完好地封存在屋內,儲藏室裡厚積的穀子還有橙黃的顏色,室內爐灶、烤饢爐還在當年的位置安然如故,房廳屋宇的門還是關著的,雕刻精美的木椅彷彿還有餘溫。

乾燥的氣候環境顯然是尼雅遺址(今和田民豐縣)能夠越1500年儲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呈現在斯坦因面前時,彷彿就是當年主人剛剛離開後的情況,種種跡象表明,那些一千多年前匆忙離去的人們,還存著回家的念想,似乎隨時可能再次推門而入……

斯坦因感慨稱這是“東方的龐貝”,有種“消失了時間觀念的奇怪感覺”,他相信自己正走過“某個古時的村莊,走在整整1600年以前的鄉間小路上”。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1906 年,斯坦因在尼雅遺址的精絕國宮廷所在地發現了 12枚木簡。這些木簡都收在一個大木箱中,1枚無字,其它的內容多是貴族王室間的相互問候。

比如“臣承德叩頭,謹以玫瑰再拜致問大王”,這位叫“承德”的大臣,他給國王送了朵玫瑰。

更多的是送“琅玕”——“王母謹以琅玕致問(正面)王(反面)”、“君華謹以琅玕致問(正面)且末夫人(反面)”。

這個且末國,咱們前面說過,在精絕國東2000裡,只有230戶1610人。這位“且末夫人”,據王國維考證,可能是嫁到精絕國的且末公主之類,“當是且末之女女於精絕者,如齊姜宋子之類”。

“琅玕”是當時常隨信贈送的流行禮品,“石而似玉”,“石而似珠”,但具體是綠松石、珊瑚、青玉還是何種寶石,現在已經無法準確考證。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這些木簡的反面是“收簡人”,正面是一句格式化的“祝好”加署名,隨送禮物也很常規,看起來不像是信件,更像是一種禮節性的問候卡。其中有一枚正反只有13個字,卻引起了現代人遙遠的共鳴——“奉謹以琅玕致問春君,幸毋相忘。”

“奉”是個男人,“春君”是個女人,這句話的意思大致就是“奉問侯春君,隨送琅玕一顆,路遠情長,久毋相忘”。一位優雅的“春君”姑娘,一句深情的“幸毋相忘”,再加上2000多年的時光,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很多人把它視為“來自兩千年前的情書”。

在書信逐漸淡出生活的時代,在愛情越來越複雜的今天,還有什麼比親眼目睹這樣一封古人手書的“情書”更震撼人心,更有溫度?人們甚至演義出了一段更深情的愛情故事,把它想像成一位長年鎮守荒涼邊關的年輕戍卒寫給家中戀人的情書,卻始終未能寄出。

這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

因為《龍嶺迷窟》,又看了遍《精絕古城》,還有封千年情書

斯坦因將在敦煌等地盜掘的大批簡牘帛書帶回英國,交給法國漢學家沙畹等語言學家去破譯,1913年,沙畹整理出708枚漢簡圖片和釋文編輯成書。

“神物去國,惻焉疚懷”,一直關注這批漢簡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和羅振玉在書未出版時就拿到了手稿,“沙君乃亟寄其手校之本以至”,並從中選取了588張照片加以進一步的考釋編撰,在1914年出版了《流沙墜簡》一書。

“流沙”指發現古代簡犢的羅布泊、敦煌、居延海等大漠孤煙之地,“墜”有散落遺失的意思。這本聽上去就很有時空感的書,被譽為近代簡帛學奠基之作,周作人看到後,被“奉謹以琅玕一致問春君,幸毋相忘”打動,作七絕一首:

“琅玕珍重奉春君,絕塞荒寒寄此身。竹簡未枯心未爛,千年誰與更招魂。”

周作人的詩讓故事更加悽美動人,但“幸毋相忘”很可能並不是一句寄託了無盡期許的情話,而只是一句客套話——“很幸運您還記得我”,或者是“如果有幸的話,請不要忘記我”。

“春君”,名字有些小清新,但她卻是精絕國一位地位極其尊崇的貴婦人。

在那12枚漢簡中,送禮物“致問春君”的不只“奉”一人,一個叫“蘇且”的還送了兩回——“蘇且謹以琅玕致問春君”、“蘇且謹以黃琅玕致問春君”;甚至連太子夫婦都“叩頭致問”——“太子二美夫人叩頭,謹以琅玕致問夫人春君”。

“致問”的人很多,唯有“奉”加了一句“幸毋相忘”,正是這四個字,讓這枚木簡成了另一段古老情感的寄託。這種一廂情願的解讀,只是借了歷史的一件道具,其實是人們內心深處對天長地久的渴望,是國人心中的相思意象再一次找到了物件。

TAG: 精絕琅玕謹以譯長致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