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相信很多對宋瓷感興趣的朋友們都聽聞過“五大名窯”的威名。在公眾的心目中,“五大名窯”的概念可謂是深入人心了。但是,“五大名窯”是否真是如我們印象中那樣呢?在其背後是否有某些“歷史的真相”亟待考證?

“五大名窯說”背後的原因

“五大名窯”這一說法最早見於明代的《遵生八箋》(萬曆十九年刊行,1591年)

“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

,從此之後“五大名窯”的說法才逐漸開始流行。

但是考古發現並不支援這樣的說法:在考古證據中,“五大名窯”裡能夠被定為是宋代的只有定窯、汝窯、官窯三個窯口,哥窯是元代,而鈞窯實則為明代早期。

並且,也不能僅僅以“五大名窯”來作為宋代優秀瓷器的代表,更準確一點來說,是要以“窯系”的宏觀概念去理解宋代瓷器的生產格局。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宋代瓷窯分佈圖

宋代瓷器的生產是建立在對唐五代瓷器生產舊有格局的繼承與發展之上的,但是它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二元結構,逐漸趨向多元化,新的釉色品種出現,如青白釉等。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倒流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樣互動多元的情況下,宋代瓷器的生產逐漸形成了風格特徵明顯的八大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包括臨汝窯系)、鈞窯系、越窯系、龍泉窯系、建窯系、青白瓷窯系。(在這八個窯系之外還有黑瓷、三才等未納入其中。)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八大窯系

藏品圖片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所以說,宋代瓷器的生產格局是宏觀且多元的。而“五大名窯”這一說法的產生,只是明代的文人或認為這幾類瓷器與當時的皇宮或官府之間有所聯絡,進而聯想臆造出來所謂“五大名窯”的“身份”。

那麼,所謂的“五大名窯”與皇室、官府之間是否真的有什麼關係,而它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這裡面就不得不談到“窯制”的問題了。

唐宋窯制之異同

宋代瓷器的生產是建立在唐五代基礎之上的,但同時又區別於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以“貢瓷”制度為主,“貢窯”是以賦稅形式出現的,是地方燒造瓷器上貢給皇室,作為賦稅的一部分,但這類瓷器不專供皇室。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法門寺地宮秘色瓷出土現場

(圖片來源於網路)

屬於唐代地方進貢瓷器的地方有:越州、定州、耀州、饒州等地。譬如唐代著名的秘色瓷,就是越州窯進貢給宮廷的貢瓷種類之一。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是,生產貢瓷的窯廠,他們的產品並沒有被皇室所壟斷,這一點,與後世的“官窯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唐代詩人徐夤《貢餘秘色茶盞》中有寫: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從詩中得知

越窯產品除了進貢給皇室外還有“貢餘”之物,而這些剩餘的瓷器是可以在民間流通的。

到了宋代,《宋史》上有各地貢瓷的記載,但到後來,宋代從貢瓷發展到了官窯,出現了管理更為嚴格的“官窯制度”。

這種“官窯”是中央政府設立的陶瓷器生產窯廠,屬於中央自置窯燒造,與賦稅無關。宋代文獻中明確記載的“官窯”有汴京官窯、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這幾處窯廠已經開始具備明清御窯的一些特徵:專供御用,落選品打碎集中處理等。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

定窯

貢瓷屬性的北方名窯

定窯是北方地區、從晚唐到金代一直在生產的一處名窯,產品以白瓷為主,兼燒柿紅釉、黑釉、紫定、綠定等。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北宋·定窯白釉蔗段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在晚唐開始就生產“官”、“新官”款瓷器供應宮廷了,彼時的定窯官字款瓷器其實是

“貢瓷”

屬性。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五代·定窯刻“官”字款白釉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初期,定窯已經作為“貢瓷”進入皇宮瓷器庫,成為宮廷用瓷品種之一,也是北宋皇室使用時間最長的瓷器。

但是,透過對窯址考古發掘以及出土的紀年資料表示,定窯的生產全盛期並不在北宋時期,而是在金代(南宋)。

汝窯

北宋官窯制度的開端

汝窯是見於史載的第一批受命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窯廠,是北宋“官窯”制度的開端。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 [1] 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但這只是宮廷用汝的開始,而非定的終結。南渡後仍用定。

註解:

[1] :此處“河北”指“淮河以北”的金人所佔區域,並非是今天的“河北省”。

汝窯的生產也並不是一開始就生產專供皇室的青瓷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從創燒到成熟的階段。

在汝窯的創燒、發展初期階段,汝窯器雖然還是燒造青瓷為主,但是釉色品類較多,也還沒有一款具有代表性的釉色產品。既燒製裹足支燒的天青釉瓷器,又燒製豆青和豆綠釉刻、印花瓷器,有少量豆青、豆綠釉瓷器也為滿釉支燒,但支痕較大,工藝明顯不如後期精細。這一階段,根據考古發掘地層出土的資料顯示,應該是北宋神宗元豐年間之前。

同樣的,根據考古發掘的地層資料反映,成熟——專供時期的汝窯時期應當在政和時期(公元1111年-1117年)。而文獻記載《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說明,到了宣和六年時(公元1124年)汝窯瓷器依然很流行,並影響到了高麗青瓷。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判定:

公元1111年-公元1124年是汝窯的成熟階段。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汝窯青釉蓮花座香薰殘件(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高麗青瓷蓮花座鏤雕球形香薰(右),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圖片分別來源於《北宋汝窯青瓷考古發掘成果展》與網路)

在這段成熟期,汝窯已經從一個地方官窯變成了專燒專供御用的窯廠,也已經出現天青釉類汝窯瓷器落選品被打碎集中處理的情況,這

標誌著汝窯在此時期已經被皇室所壟斷。

雖然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汝窯就是北宋汴京官窯,但這些專供御用的汝窯天青釉類器物,在生產時間上和文獻記載的北宋官窯完全一致。

官窯

宋朝皇室的專供

宋代的“官窯”,從文獻記載上來看實際上有三處:

北宋汴京官窯、南宋修內司官窯、南宋郊壇下官窯

。這三處官窯是帶有後世御窯性質的“官窯”。在這裡的定義屬於“狹義上的官窯”。

汴京官窯雖然沒有發現窯址,但從記載上來看,是最早一處專門設立的為皇帝生產御用瓷器的窯廠。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南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南宋的兩處官窯雖然命名方式不同,但實質上都屬於修內司管理下的窯廠,是北宋汝窯和汴京官窯南下易地燒造的結果。因此,從現存的實物和生產技術來看,

汝窯、汴京官窯、南宋官窯都可以視為“汝窯窯系”。

從出現的順序上來看,是先出現汝窯,後出現官窯。

哥窯

被傳為“宋”的“元代窯口”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哥窯,是存在較多爭議的一個窯口。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就一直存在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如“黑胎龍泉青瓷是哥窯”、“哥窯是明清景德鎮的仿品”。

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顯示,和哥窯相近或類似的產品都是出土與元末明初的墓葬或窖藏中,其中產品最相近的窯址是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元代層——這表明,

哥窯的生產時間要晚於南宋官窯。

而故宮也對哥窯瓷器進行了成分的分析化驗,根據胎土與釉料的成分表明,應當是杭州的產品,接近官窯。而官窯與哥窯的釉,都有“奶皮皺”的釉面特徵,這說明

官窯與哥窯的釉料配方有一致性與連續性。

但是哥窯的開片比官窯細碎,且釉面泛有酥油的光澤,這是窯溫高於官窯的表現。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官窯釉面(左)與哥窯釉面(右)對比

所以,哥窯是到了明代嘉靖時期經過明人杜撰後才被定為南宋產品的。

因此,

真實的哥窯生產時間應定於元代。

鈞窯

宮廷“花盆專業戶”

鈞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城內,它加入“五大名窯說”的時間是最晚的,但關於它的燒造時間,爭議最大。有北宋、金代說,有元代說、元末明初說、宣德說。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但是,隨著考古發掘資料的逐漸豐富,真相逐漸露出水面。

2004年,禹州製藥廠考古發掘出陳設類鈞窯瓷器與元代典型器高足碗、天藍釉器等同時出土,說明

鈞窯的陳設類器生產時間不可能早於元代,

這就推翻了鈞窯陳設類器物生產於宋代的說法。

除了考古發掘資料所提供的證據外,從明清兩代的宮廷檔案和宮廷繪畫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十二美人圖(選)

從明朝宣德年開始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鈞瓷成為宮廷各處首選的花盆,而從現在存世的鈞窯花盆的痕跡上來看,確實都是當時真實在使用的器物。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五大名窯”的歷史真相:你以為的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也就是說在明早期至清初期,這些花盆並沒有被當作“古董”供起來,而是當作普通的“日用品”在使用。這一點,與乾隆皇帝對待宋代官窯、定窯、汝窯等古董器物的態度完全不同。那麼,也可以從側面印證這些鈞窯花盆並非與其他四類窯口一樣,生產與宋元時期,而是

生產於明代的普通的陳設、使用器。

THE END

重要提示:

由於微信改版,

公眾號推文順序改變,

大家可能會接收不到龍泉青瓷的推送,

請將咱們龍泉青瓷設為“星標”哦

點選公眾號頭像

TAG: 官窯瓷器哥窯汝窯名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