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鼓舞搖圓了藏鄉的月亮

巴郎鼓舞搖圓了藏鄉的月亮

巴郎鼓舞搖圓了藏鄉的月亮

巴郎鼓舞搖圓了藏鄉的月亮

巴郎鼓舞,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鎮和洮硯鎮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藏語稱“莎姆”、“沙目”),故漢語稱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它是融說、唱、舞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宗教性和娛樂性。每年春節,卓尼藏巴哇鎮和洮硯鎮一帶的藏族群眾就會跳起“巴郞鼓舞”來。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在村子當中的場上就燃起熊熊大火,全村男女老少都來圍在大火周圍。這時會跳巴郎鼓舞的人都拿起巴郞鼓,站成一個圓圈,由領頭的人一提起頭曲,大家便舉起巴郞鼓,很整齊地一邊搖,一邊跳,一邊唱。一種曲調一種跳法。曲調和跳法有十幾種。分別有種田的、鋤草的、秋收的、把做農活的動作都以舞蹈的形式跳出來,除祭神以外,大多是祝賀以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在正月十七日結束後 ,人們即將巴郎鼓高高供起,留作來年再用。

巴郎鼓舞搖圓了藏鄉的月亮

在卓尼民間,關於莎姆舞的起源,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這裡連年大旱,顆粒不收,鄉親們只得殺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靈降下甘露,拯救蒼生。當鄉親們虔誠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載前苦苦祈禱時,山中隱隱傳出一陣鼓樂相伴的歌聲,優美動聽。他們默默地記下了曲調和鼓點,回去後,便製作了一種鼓面直徑約一尺、帶長把、能搖動發響的雙面羊皮鼓,兩邊各垂吊有打結的繩索。然後,人們在村子中心的場地上點燃篝火,即興跳唱起來,將祈求神靈的心願用歌聲表達出來。他們至誠的舉動感動了神靈,天上降下了甘露…… 莎姆巴郎鼓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和開發價值。在2008年的時候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自/卓尼之窗)

巴郎鼓舞搖圓了藏鄉的月亮

TAG: 卓尼鼓舞巴郎藏族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