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護理極簡史

潺潺的溪流邊,身著素服的女子半蹲在岸邊,將雙手浸泡在水中,時而有規矩地晃動幾下,水面波波的漣漪往外盪開……仔細一瞧,原是女子在全神貫注地洗衣。

衣物護理極簡史

1996年電視劇《西施》中的西施浣紗

古有詩句曰“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古代這些拿著盆在溪岸邊浣紗的辛勞女子們的身影,無疑讓我們留下了聯翩的浮想。

但,有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歷朝歷代,沒有自來水、沒有洗衣機,更沒有諸如洗衣粉等清潔用品,古人們究竟是如何洗衣和護理衣物的呢?

洗衣用具:肥皂

周·草木灰皂

如果是現在,大家一提到洗衣服,第一反應應該是需要肥皂。沒錯!最早的時候,古人們洗衣服也離不開肥皂這一種清洗劑。只不過,那時候的肥皂,不是由硬脂酸鈉,學術名C17H35COONa(那些年被化學支配的恐懼……)為主要成分,而是“草木灰”。

草木灰是一種什麼樣神奇的東西呢?首先,我們來解讀一下它的名字。顧名思議,草木灰是植物(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燒後的殘餘物。古人們用它來製作肥皂,由於它可以就地取材,易於儲存,非常方便。

衣物護理極簡史

其次,草木灰為什麼具有清潔效用呢?這就涉及到專業層面了。草木灰中含有諸多礦質元素,其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垢。

在反映周代歷史文化的文獻資料《禮記·內則篇》中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請澣。”意思是,帽帶髒了,和著草木灰洗。衣服髒了,和著草木灰洗。妥妥的古代版“X妙洗衣液”。

秦·草木灰&貝殼灰皂

到了秦朝,草木灰肥皂進一步升級,裡面混入了一種名為“貝殼灰”的物質。《周禮·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其中,“蜃”指的就是貝殼燒成的灰,它和草木灰混在一起會產生強鹼——氫氧化鉀。

古人為使絲帛柔軟潔白,將絲帛浸透在由貝殼灰和草木灰製成的混合洗滌劑中。略去一大堆複雜的化學反應,氫氧化鉀悄悄地帶走了絲織品表面的油汙和髒垢,使絲帛煥發光澤,如新入手一般……在技術不足的古代,古人用智慧彌補生活的所需。

衣物護理極簡史

五代十國周文矩《西子浣紗圖》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皂角

尋尋覓覓,到了魏晉時期,古人們又發現了一種具有清潔奇效的植物,那就是皂莢樹。皂莢樹一般生長在肥沃的土地裡,它所結的果實被稱為皂角,它的形狀扁扁的,像劍鞘一般,彎彎曲曲地從樹梢上掛下來。不要看它的“相貌”平平無奇,它可是製作肥皂的好原料!

衣物護理極簡史

皂角

皂角中含有豐富的胰皂質,去汙效果強,古人們洗衣服時,將皂角磨碎,放入水中,會產生大量的泡沫,衣服一洗而淨。最重要的是,皂角摘取方便,家家戶戶都能種上幾棵皂莢樹,隨種隨用。

除了清洗衣物,古人們也將皂角用於洗沐。根據唐朝的《新修本草》中的說法,皂莢不僅能治面板病,還能促進毛髮生長,可謂一皂多用。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率先開始流行皂角,一直到宋元時期,皂莢仍是一種常用的去垢用品。總之,在古代種皂莢樹,種不了上當,種不了吃虧。

衣物護理極簡史

《新修本草》

唐·豬胰子皂

到了唐朝,一種更加匪夷所思的肥皂上架了——豬胰子皂。顧名思議,這是一種以豬的胰臟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純天然手工香皂。但……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難以下手了。何況還要用它來洗衣服?真的不會越洗越髒嗎?

關於這個問題,各位看官可能多慮了。豬胰子富含活性成分,可以有效去除油漬汙垢。古人們從殺豬匠那裡討來新鮮的豬胰臟,去掉外面裹著的油脂,剔除裡面遍佈的筋絡,洗淨後,再用菜刀將豬胰臟和豬油切成碎丁,剁成細末,然後摻上一些鹼面,揉搓成小粒。

唐代“藥聖”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均有對這種“豬胰子皂”的相關記載。這種豬胰子皂被稱為“澡豆”。古人洗衣時,只需輕輕放上一粒澡豆,用手掌反覆搓捏,待其產生一層乳白色的泡沫和黏液,便能將衣服上的髒垢溶解。

衣物護理極簡史

唐代“藥聖”孫思邈

隨著澡豆的風靡,它的功效涉及到了美容,製作的配方也已經到了“奢侈”的境地,如在白豆屑中要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以及雞蛋清、豬胰等,同時還要配上白殭蠶、白朮等多種有助面板白嫩的中草藥。

在唐朝,澡豆算得上是網紅香皂,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人手一塊,作為居家必備。如果一個人土裡土氣,不懂得上流社會的衛生習慣,人們會說此人“不識澡豆”,可見,擁有一塊豬胰子肥皂,在當時還是一種身份和教養的體現。

豬胰子皂使用的年代久遠,屬於人類原始的去汙方法之一,直到解放後的六七十年代,還一直廣泛運用。後來,市面上出現了工業化生產的香皂,老一輩人一時難以改口,仍習慣將肥皂稱為“胰子”或“洋胰子”,可見豬胰子皂的深入人心。

宋·肥皂團

延續了唐代的風潮,到了宋代,民間已廣泛使用澡豆粉。但與此同時,一種新型肥皂也開始盛行,它就是“肥皂團”。

肥皂團的工藝比之前的幾種肥皂更加複雜和精細——先將天然皂角加工成粉末,然後配入香料,再製成橘子大小的球。宋人楊士瀛在《仁齋直指》記錄了“肥皂方”的配方,其中涉及香料、中藥近20種。

衣物護理極簡史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區域性

用這款肥皂洗出來的衣服,不僅面質絲滑且香氣宜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道:“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難怪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專門描述了南宋都城臨安,商販們售賣肥皂團的盛況。這樣的肥皂,誰能不愛呢?

明清·香皂

明清時期,在西方生產的香皂傳入中國之前,香皂一直沿襲著宋代發明的配方。許多當時的文學著作中都提及了香皂的使用。

《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中,西門慶對孟玉樓說道:“我等著丫頭取那茉莉花肥皂來我洗臉。”結果讓潘金蓮嗆了一頓:“怪不得你的臉洗的比人家屁股還白”。這裡的“茉莉花肥皂”,就是一款特製的香皂。茉莉花顏色雪白、花香清幽,用它所制的肥皂,不僅可以用來沐浴、嫩膚,洗衣也不在話下。

衣物護理極簡史

1987版《紅樓夢》劇照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中,賈府女眷賞桂花吃螃蟹,鳳姐命小丫頭們去取“桂花蕊燻的綠豆麵子來,預備洗手”,這裡的“綠豆麵子”,正是澡豆的延續。

清代的晚期的宮廷文獻清楚地記錄著御醫們根據中醫學的理論,精心研製出了一種獨特的藥用香皂。御醫們在製作原料中添加了適量的中藥成分,使香皂不僅具有了芳香的氣味,連去汙垢的能力也更加強了!

隨著對於清潔產品的深入研發,各種各樣的肥皂層出不窮,古人們再也不用擔心洗衣服沒有奧妙洗衣機了!

洗衣風俗:搗衣

唐·搗衣

一首悠揚的歌聲,從大唐的子夜傳來……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在《子夜吳歌》中寫道,月光籠罩著整座長安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聲,那聲音如多聲部合奏一般此起彼伏。婦人們望著秋風掃落的荒野,寂寥無比地想著,自己的丈夫何時能夠蕩平敵寇,結束遙遠的征戰生涯,平安歸來……

衣物護理極簡史

北宋 趙佶《摹張萱搗練圖》區域性

聽起來,這是一支悲傷的歌。但是,等一等,讓我們再回過頭來讀一遍,這歌裡的“搗衣聲”是個什麼玩意?

其實啊,搗衣聲指的是古人們在洗衣裳時,用木棒捶打衣服發出的聲音,而這個木棒,就是古代洗衣服時常用的一種洗衣工具——搗衣杵。

現代人洗衣服時,習慣把衣服往洗衣機裡一扔,裡面的滾筒運轉起來,可以清洗掉衣服裡的髒垢,搗衣杵發揮也是同樣的功用。

古人們在洗衣時,會將衣服鋪在一塊由石製成的平滑的砧板上,然後用木棒敲擊衣物。在強大的水流的沖刷下,衣物中的汙垢就會被帶出來,並且,這樣洗出來的衣服,柔軟熨帖,好裁製。

“搗衣”在唐朝時尤為流行。李白的《搗衣篇》“曉吹篔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嚮明月”,杜甫的《秋行八首》“寒衣處處催刀遲,白帝城高急暮砧”,晏幾道的“飛鴻影裡,搗衣砧外,總是與關情”,喬知之的《從軍行》“曲房理針線,平砧搗衣練”……無一不是描繪了一幅大型的搗衣圖卷。

唐朝中晚期,時局動盪,戰爭不斷,家中的男子都發配到邊疆,多無衣食。婦女們得知自己的丈夫要出征,白天操持了一天家務,照料孩子,晚上月掛枝頭時分,方有閒暇,拿出砧板、搗衣杵,在寒冬來臨之前的秋夜,默默地搗衣。

衣物護理極簡史

南宋 牟益《搗衣圖》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那搗衣杵落在砧板上,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音,一敲一擊,皆是訴不盡的纏綿思念,聽不完的輾轉哀愁……

護理妙招:燙衣

洗衣的用具、方法都有了,洗完衣服如何護理則成了一個大問題。

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從洗衣機裡掏出洗完的衣服,曬乾後皺巴巴的怎麼都弄不平,這時,就需要熨斗燙一燙,將褶皺熨燙平整。但是,古人們沒有這麼先進的電器,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心愛的衣服,洗完後皺成一團嗎?

NONONO,其實熨斗之物,自古有之。

最早的時候,古人們用火上烤熱的石塊、陶片或銅鐵熨燙衣物,熨斗起始於這樣一種古老的工具。

據《淮南王》記載:“炮烙始於鬥。”熨斗發明早於商代末年。古人熨衣前,把燃燒的木炭放在熨斗內,利用金屬的傳熱與重量燙平衣服上的褶皺。因此,熨斗又叫

“火斗”

,一是取其形象類似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種烹呼叫具“鬥”。

相傳,紂王正是見了熨斗這種神奇的用具,發現它可以燙爛人手,遂作炮烙之刑。

衣物護理極簡史

漢代龍首熨斗

從漢朝到近代,熨斗多由青銅鑄成

最早的熨斗實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從漢墓中出土的熨斗,大多用青銅鑄成,外型呈圓腹、寬口沿。長柄,有的長柄末端還飾有龍紋。這些熨斗製作精美,用料貴重,雕刻繁複,古人們對於精緻生活的追求,絲毫不亞於現代人!

至隋唐,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古人們追求美的心更甚,對於衣物的護理自然也是精益求精。尤其是皇宮貴族,不燙個衣服都不敢上朝了!這不,詩人王建在《宮調》中,就描繪了大型熨衣現場:“每夜停燈熨御衣,銀熏籠底火霏霏。遙聽帳里君王覺,上直鐘聲始得歸。”

這些唐代宮女們,成群結隊地在昏暗的燈光下為皇帝熨燙御衣。那金屬容器中竄動的小火苗,恍如寒夜中劃過的流星雨,調皮地很。皇帝只管呼呼大睡,宮女們卻不眠不休地熨燙到天亮,直至晨鐘敲響,才肯倦怠而歸……

衣物護理極簡史

北宋 趙佶《摹張萱搗練圖》區域性

如果說,光文字描寫還不夠生動形象,那麼張萱的《搗練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唐代城市婦女熨平衣服的場景:畫卷中,兩位女子雙手各執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在帛的中間,右手執熨斗,專心致志地用熨斗在布帛上來回熨燙。

到了宋代,古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將衣物燙平,他們還發明瞭薰衣——在特製的香盤中,倒上熱水,再把一隻香爐立在香盤中,然後扣上熏籠,將衣物攤展在薰籠上,香氣便能彌留在衣物上。待穿時,清香縈繞,讓人流連忘返。

不管是洗衣還是護衣,古人們所使用的方法非但不含糊,還充滿著智慧。或許,正是古往今來,人們對於生活的不變的熱愛,才使得這歷史芳香四溢~

你有什麼洗衣、護衣小妙招?也不要吝嗇分享哦!

衣物護理極簡史

參考資料:

古代有熨斗嗎?古人怎麼熨燙衣物?

紅樓夢:一塊小小的肥皂裡,藏著你不知道的故事

千年搗衣聲——唐代詩歌中的“搗衣”“砧聲”意象探微 王海榮

髒了就扔?古人如何護理衣櫃中的“奢侈品”?錦點

點分享

點點贊

TAG: 搗衣肥皂熨斗草木灰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