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名片”餘華:寫作就是回家

約會101城

作家與他/她生活的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城市滋養併成就著作家的寫作,作家的生活、寫作又浸淫於這座城市。週五的夜色中,“約會101城”欄目再次和您相遇,讓我們在不同作家的文字中,與一座座不同的城市約會,感受那裡的人間煙火,走進作家的精神家園。

作家餘華說,筆下所揮舞出的一切,都與出生和成長的那個小鎮密不可分。

海鹽“名片”餘華:寫作就是回家

1960年,餘華出生在浙江杭州一個叫海鹽的小縣城裡。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孤獨憂鬱,魯迅的《故鄉》是悲涼沉鬱,余光中的《鄉愁》是戀戀不捨。而餘華說,“人能夠去的地方是無數個,而能夠回的地方其實就是一兩個。”那裡是故鄉。

寫作就是回家

《朗讀者》第二季最後一期,請到了餘華。

主持人董卿說,“餘華與故鄉之間是互相成就的關係,就像魯迅和魯鎮,馬爾克斯和馬孔多小鎮一樣。”

餘華的童年,基本上是在醫院裡邊度過。因為父親是外科醫生,餘華和哥哥兩個人,經常推門進去,看父親動手術。父親看到哥倆說,滾出去。

因為家裡沒有衛生間,每次上廁所,都要經過太平間。太平間沒有門,男廁所也沒有門,女廁所也沒有門。為什麼?因為一旦裝上門,晚上就被別人搬回家做傢俱了。在這樣的環境中,餘華一點也不害怕,甚至夏天還在太平間睡午覺。

餘華用海涅的一句詩調侃自己在太平間石板床上的午休經歷——死亡是涼爽的夜晚。

半夜時常被失去親人的哭聲吵醒,以至於他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區分各種各樣的哭聲。

在醫院長大的餘華,在故鄉的第一份工作是牙醫。當初放棄做牙醫轉而從文,原因是:不想每天再看別人張開的嘴巴。整整5年的牙醫生涯,餘華給別人拔了1萬顆牙。

餘華曾說,人類的嘴巴,那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因為想去文化館工作,所以他決定寫小說。由於沒有文學基礎,買了一本《人民文學》學習。看了兩頁就開始寫,寫好之後往各個雜誌社投寄,結果可想而知。郵遞員每次送稿子來,都是直接在外面就把信封扔進院子,父親一聽啪嗒的聲音,就對兒子說,退稿來了。

轉折發生在北京。

1993年,餘華離開故鄉,去了北京,如同家鄉先輩徐志摩、巴金一樣走出了故鄉。

所以,餘華經歷過“北漂”的生活。離開故鄉海鹽到達北京後,餘華曾在《別人的城市》中這麼說過:“我對於北京,只是一個逗留很久還沒有離去的遊客;北京對於我,是一座別人的城市。”

很多時候,人只有離開故鄉,才能找到精神的寄託所在,才能從嶄新視角里看到命運轉折的可能性。

土地是身體的故鄉

走出故鄉,對餘華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餘華講述了一個《一千零一夜》裡的故事:巴格達有一個富人,坐吃山空,把自己的財產全部都揮霍掉了,隨之變成了一個窮人。於是他每天都在夢想著能否回到過去的富裕的生活。結果有天晚上這個富人做了一個夢,夢裡面的智者對他說,你的財富在開羅。

求富心切的他第二天就背上包去開羅,結果被抓到警察局,這個富人告訴警察,自己是因為做了一個有關財富的夢,所以來開羅尋找財富。

警察局長聽了後說,你這個愚蠢的人,我做過兩個這樣的夢,說我的財富在巴格達,夢裡面所描繪的景象,正是他的家。他回到家以後深深挖下去,挖出了財富。

對於餘華而言,故鄉海鹽就是那個“只有離開了你最熟悉的地方,你再回來,才知道真正的財富在哪裡”。

從這種意義上講,離開故鄉,又迴歸故鄉的選擇,成就了餘華。

作家和成長的故鄉,從來都是相互成就的。餘華的作品,從《從十八歲出門遠行》到《活著》,再到《在細雨中呼喊》,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清冷之刃,刻盡人間滄桑。

海鹽“名片”餘華:寫作就是回家

餘華說,故鄉是讓他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所以一旦決定要開始寫作,他就會回到故鄉去。

回到故鄉,心神有了歸屬,那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實在感。

餘華也用作品真切回報了故鄉的感情。那就是:我要回家寫作。

多年來,故鄉一直都在治癒餘華,不僅是心境上,更在身體上。故鄉是個神奇的地方,一次經歷讓餘華一直念念不忘。

在2014年的時候,餘華生了嚴重的溼疹,手腳裂開,身體情況糟糕。他回到故鄉住了一段時間。在幾個月故鄉風土的滋養下,什麼藥都沒吃的餘華,病好了。

這是來自故鄉的治癒。

海鹽是浙江省杭州灣北岸的一個江南小縣,素以“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禮儀之邦、旅遊之地”著稱。海鹽對外打的三張當代名片是:秦山核電、步鑫生、餘華。

這三張名片從三個方面說明了海鹽的特點:高科技的核電說明千年古縣海鹽總是與時俱進,充滿活力;步鑫生打開了城鎮工業企業的改革序幕,昭示了海鹽人一直以來敢為天下先的性格;作家餘華的誕生告訴世人,海鹽是鍾靈毓秀、人文薈萃之地。

搜城多一度

《在細雨中呼喊》節選:餘華自序

完成於七年前的這本書,使我的記憶恢復了往日的激情。我再次去閱讀自己的語言,那些充滿了勇氣和自信的語言,那些貌似敘述統治者的語言,那些試圖以一個句子終結一個事物的語言,感染了今天的我,其節奏就像是竹子在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

我想,這應該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它的結構來自於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因為未來充滿了冒險,充滿了不可戰勝的神秘,只有當這些結束以後,驚奇和恐懼也就轉化成了幽默和甜蜜。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如此熱愛回憶的理由,如同流動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語言裡永久和寬廣地盪漾著,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和閱讀。

因為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利。回憶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可以重新選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聯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了全新的過去,而且還可以不斷地更換自己的組合,以求獲得不一樣的經歷。當一個人獨自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在日落時讓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他孤獨的形象似乎值得同情,然而誰又能體會到他此刻的美妙旅程?他正坐在回憶的馬車裡,他的生活重新開始了,而且這一次的生活是他自己精心挑選的。

本文圖片來源:新經典微信公眾號

更多閱讀

分享收藏點贊在看

TAG: 餘華故鄉海鹽作家太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