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聯手復原出的王羲之真跡,再現書聖風采,曾是書壇的一大盛事

王羲之的書法歷來是書法界的聖物一般被看待,即便是刻本或者是摹本也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

從梁武帝開始,皇家便開始大肆向民間搜尋王羲之真跡,到了唐代李世民,這種蒐集的風潮更甚,不惜耗費重金來獲取片紙尺牘,甚至還有巧取豪奪之舉,比如著名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只可惜經歷了五代的喪亂,到了宋代的時候,王羲之的真跡幾乎就已經絕跡,世人難覓其蹤,這也是書法史逐漸衰落的一個側面原因。

而在宋朝的內府當中,藏有一件罕見的王羲之真跡,此作乃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通篇102個字,還有諸名家題跋,此作幾經輾轉,一直在清代內府當中流出,後來最終流向了日本。

日本人得到了這件作品之後,馬上進行了珂羅版的影印,只可惜的是這件作品的原作在一場戰亂當中被炸燬,這件唯一傳世的王羲之真跡就此消失了。

在2006年的時候,中國的文物出版社向日本的二玄社提出,想要利用現有的文物與技術復原這件作品,中日雙方經過了一年半的修復與復原,終於將這件曠世神品復原了出來,此作復原展出之後,引發了一場書壇的熱議,堪稱一大書壇盛事!

復原的過程,大家可以自行查閱,經過全國各大博物館的藏品的借鑑與比對,中日雙方專家長達一年半的傾力復出,才將此作還原出來。

這件作品就是王羲之的《遊目帖》,此作雖然是一封信,但是字數乃是王羲之手札尺幅當中最長的一幅,全篇以草書寫就,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寫得優雅而從容,乃是王羲之書風成熟時期的標誌作品。

中日雙方之所以要還原這件《遊目帖》,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此帖在王羲之的生平書作當中佔有極高的地位,我們無法用某種特點形容王羲之的字,其原因就是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包羅永珍,從這件《遊目帖》當紅,有人看到了險絕,有人看到了沖淡,有人看到了秀逸,有人看到了奇崛,高明的藝術品總是這樣,不同的人學習,最終會根據自己的性情和學養學到不同的特點。

所以說王羲之的字可謂是“書法之源”,而這件《遊目帖》可謂是“草書之源”,平和中正。就像是明代被滅十族的大儒方孝孺所說:

“《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歎自失。”

這件作品的所有變化都是蘊含在筆墨當中的,而此作的內在境界,會隨著你的眼界達的提高能夠看到更多的內容,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而今,我們將這件現在藏於日本的王羲之《遊目帖》復原版的原作進行了超高畫質的博物館級別的1:1復原,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相似度達到了99。9%以上,觀此作如觀真跡。

TAG: 王羲之此作遊目這件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