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鼎是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標誌,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金文中的“鼎”字,可寫作

。它有烹煮肉食、宴享和祭祀等各種用途。一隻鼎的形象可以概括為六個字——雙耳,圓腹,三足。而我們這次特展的主線,也正好可以用這三個特徵來概括:

雙耳,指代食器和禮器,分別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圓腹,指代文化之間包容性極強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三足,是三足鼎立之意,指代吳、越、楚南方三大諸侯國的爭霸戰。

接下來,就請跟隨我的腳步,一起穿越時光的長河,感受春秋戰國時期那段各諸侯國相互征伐也彼此融合的歷史歲月。

越式鼎

簡約風大長腿

在展廳一樓的第一單元“百越翹楚 水鄉澤國”,我們會看到一組越式鼎。

越式鼎的出現其實並不侷限於越地,而是包括了《呂氏春秋》《史記》等文獻記載的整個“百越”,分佈於中國東南和南部地區。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戰國 越式銅鼎

荊州博物館藏

典型的越式鼎指春秋後期百越流行的、特徵主要為“無紋、外撇、細足”的鼎。器形上具有器壁較薄、做工簡單、三足外撇的特點,功能上多為實用器而非禮器。它體現了越文化的最初樣貌,具有古代越族的獨特風格。

隨著時間的推移,“簡約風大長腿”的越式鼎廣泛傳播於湘江流域、贛江流域、兩廣等地區。戰國中期在楚文化區中發掘的鼎,特點已經演變為“腹深、蓋薄、附耳、三足細瘦外撇,蓋上往往飾雙線雲雷紋”,且甚為普遍。這表明楚、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大大加快了越地的文明化,也對楚人成就氣象恢宏的八百年基業具有非凡的意義。

越地發現的楚式鼎

博採眾長、無美不備的精緻

與越式鼎並列展出的是一組越地發現的楚式鼎。帶蓋鼎和獸面鼎並存,是反映楚國青銅器製作工藝高超的典型代表器物。

從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楚國不斷向東擴充套件,公元前306年,長江下游區域的吳越故地全部被楚佔領,這一時期越地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具有典型楚文化因素的青銅器。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戰國 青銅蓋鼎

東陽市博物館藏

比如浙江東陽出土的戰國“青銅蓋鼎”就是典型的楚式鼎,圓頂蓋,附耳,深鼓腹圜底,與蓋合成渾圓一體,蓋子的邊緣和鼎的腹部有許多精緻的雲雷紋,下承三條矮獸蹄足,呈現出了典型的楚式鼎鑄造技術和造型藝術。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戰國 銅獸面鼎

紹興博物館藏

還有本次展出的戰國變形獸紋銅蓋鼎和銅獸面鼎,用料考究,紋飾精美,具有明顯的南系青銅文化的特徵。

原始瓷鼎

對青銅鼎器的極致模仿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一樓展廳的“丘土瓷源”部分,這裡展出了一批原始瓷鼎,可分為盆形鼎、罐形鼎、甗形(束腰)鼎、獸面鼎等幾類。從原始瓷鼎的形態多樣化,可見越國秉承中原禮制以鼎為禮器之首的傳統。

一方面,越地的貴族們對青銅禮器十分嚮往,另一方面卻不得不面對古越地青銅資源匱乏的現實。聰明的越地人於是創造了幾乎能以假亂真的“高仿版”青銅器——原始瓷。

原始瓷,又稱原始青瓷,是在燒製印紋硬陶的基礎上發展產生的。它用瓷土作胎,經1100℃~1200℃左右的高溫燒製而成,已具備瓷器的基本特徵。使用大量仿青銅器的原始瓷或硬陶禮樂器隨葬,是越國貴族墓葬的顯著特徵之一。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戰國 原始瓷蓋鼎

上虞博物館藏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戰國 原始瓷獸面鼎

杭州市餘杭博物館藏

本次特展展出的“越式原始瓷鼎”中,有浙江安吉出土的戰國原始瓷獸面鼎、浙江杭州餘杭出土的戰國原始瓷獸面鼎。還有浙江上虞出土的戰國原始瓷甗形鼎和原始瓷盆形鼎,以及另外兩件原始瓷蓋鼎。

這些“越式原始瓷器”應當理解為越地常見的器物,並非越國所特有,它們應是當時流行的銅器款式的瓷質仿製品。在中原禮制文化的影響下,仿青銅原始瓷禮器的器形、裝飾凸顯了其對青銅器煞費苦心的模仿,且製作工藝亦代表了此階段原始瓷的最高水平。

吳式鼎

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碰撞

參觀完一樓展廳的鼎,我們拾級而上,來到位於二樓的第二單元“吳越征戰、 霸業中天”。這裡的器物主要講述的是吳越爭霸以及吳越文化交融的故事。吳文化是由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故吳地出土的器物面貌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從形制、紋飾上又表現出顯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風格。

二樓吳文化展廳有兩件帶蓋銅鼎展品,形制類似,其中一件為江蘇鎮江出土的帶蓋銅鼎,它的上部為蓋,蓋上站立著三隻神獸,蓋中間為鋪首銜環,鼎身與蓋為子母口連線,口沿下部裝飾有雷紋、弦紋。鼎的下部設三獸蹄足,足跟裝飾蟠螭紋。具有同樣特徵的鼎器還出土於蘇州虎丘千墩墳遺址,所以我們推測,這是典型的吳國流行的青銅鼎形制。

另一件江蘇六合出土的帶蓋銅鼎,蓋有三環紐,該式鼎為子母口,是楚式風格的鼎。其高蹄足又與典型越式鼎細長外撇足似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春秋 帶蓋銅鼎

鎮江博物館藏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春秋 帶蓋銅鼎

南京博物院藏

吳國青銅器在吸收並模仿中原青銅器、繼承並保有土著青銅器特徵的同時,又對南方各國青銅文化兼收幷蓄,並進一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方特徵,從而呈現出紛繁複雜、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

徐舒文化鼎

別樣的區域個性

本次特展中,還有一些來自小諸侯國的鼎的身影。

如紹興306號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隻蟠螭紋銅湯鼎,上面鑄刻有“徐”字,由此可知這是來自徐國的器物。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春秋 蟠虺紋小口銅鼎

安徽博物院藏

對於徐國的器物最終流入了越地,共有三種解釋:一是作為越的戰利品(猶如楚地發現大批越劍),吳滅徐後,越又滅吳,吳從徐所掠的器物多歸越所有;二是吳滅徐後,徐國人多遷入了越地,將徐器也帶了過來;三是徐人入浙後,將鼎器製作工藝一併帶入越地,並在越地製作了此鼎。不論哪一種觀點,其實都表明,中原的文化,伴隨著徐器或是徐人進入了越地,這也是一種文化的交融。

無獨有偶,在二樓展廳,還專門開闢了一片區域名為“方國兼併”,用來展現除了南方三大諸侯國吳越楚之外,群舒地區等一些小諸侯國的風貌。

該區域展出了一些典型的群舒地區青銅鼎器。它們主要出土於安徽舒城、壽縣等地,年代大致在春秋中期偏晚到春秋晚期。群舒是指春秋時期的江淮地區和皖南沿江地區。在這裡出土的器物特徵有別於同時期周邊的吳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因此被學術界稱為群舒文化。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春秋 犧首銅鼎

皖西博物館藏

這些群舒文化的鼎器共分為三大類:立耳鼎、附耳鼎、獸首鼎。本次展出的安徽壽縣出土的蟠虺紋小口銅鼎雙耳立於肩部,從器形上看,屬立耳蹄足深腹鼎。而安徽舒城出土的獸首銅鼎形制則較為獨特,整體呈現出一隻獸的形態,各部位過渡自然,獸面雙耳豎直上翹,鼎身為雙附耳,三蹄足,有明顯的區域個性特徵。

楚式鼎

奢華風細腰美人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戰國 楚王酓悍銅鼎

天津博物館藏

最後我們來到的是本次特展的第三單元“服朝於楚、國破魂存”,南方霸主楚國的風采值得細細領略。

自楚莊王起,每一代楚王都懷有問鼎中原的夢想,對於鼎始終保持著執著專注並有一份特殊的情結。本次特展展出了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楚王酓悍銅鼎,銘文記載著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鼎作為王權、重器象徵表現得淋漓盡致。

青銅器是楚文化的“六大支柱”之一。楚式青銅器在商周以來中原器物形制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革。本次展出的天星觀二號墓出土的器物中,有5件銅升鼎,折射出了“楚王好細腰”的審美意識。束腰收腹的楚式升鼎,是對傳統鼎器的大膽突破,給人以靈巧、生動的視覺效果。

戰國 銅升鼎(一組五件)

荊州博物館藏

概括起來,目前關於楚式鼎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按照周代的列鼎制度,將列鼎制度中的青銅鼎細分為鑊鼎、升鼎、羞鼎。鑊鼎具有烹煮功能,並具備形體碩大、形態多樣的特點。升鼎也可以被稱為“正鼎”,“升”是一個動作,意思是將鑊鼎中煮好的牲肉盛放到升鼎中,為祭祀先祖之用。羞鼎是指配有調味品的陪鼎;第二種是根據鼎的形制進行分類,如束腰平底鼎、箍口鼎、折沿鼎、子母口鼎、小口鼎等等。

以上我們述說了楚、越、吳、徐、舒等南方諸侯國和地區各種鼎器的特點與風格,各地青銅器形制漸趨一致的現象以及原始瓷器對青銅禮器的模仿,不僅是這一時期物質文化互相融匯的反映,同時也是思想觀念上的融合和統一。

看完了這份詳細的《觀鼎秘笈》,有沒有心動?心動的話不妨來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我們在特展“越王時代”等你哦!

作者

張梓蘅,女,杭州文海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2018年4月至今在浙江省博物館擔任志願講解員。

觀鼎秘笈:走進越王時代“鼎”的世界

TAG: 文化原始銅鼎越式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