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自己花重金“養大”的北洋軍,為啥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滿清入關之後,拒絕和漢人進行融合,不僅僅是“滿漢不通婚”,甚至上朝的時候,滿臣、漢臣都各自站隊。滿清王朝無限抬高滿人的地位,但是這麼一搞,滿人基本就被養廢了。最典型的就是八旗兵,世襲的兵制和優厚的待遇,使他們養尊處優,整天提籠架鳥,遊蕩市井,有的連戰馬都不會騎了,更別提上陣打仗了。

康熙時期,八旗兵就已經廢了,而且一廢就是二百多年,再沒爬起來過。而最終幫助康熙抗擊南明、平定三藩主力,其實是以漢人為主的“綠營”。綠營軍巔峰時期是八旗軍的幾十倍,並且遍佈全國。康熙心生忌憚,把綠營軍裡當官的,基本都換成了滿人,結果綠營也廢了。

清廷自己花重金“養大”的北洋軍,為啥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太平天國時期,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都頂不住,眼看丟了半壁江山,咸豐帝坐不住了,開了地方武裝,各位大佬紛紛組建自己的私軍,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仗著他們,滿清搞定了太平天國。隨著湘軍、淮軍等漢族武裝被削弱、裁撤,清末清朝基本處於無兵可用的狀態。

甲午與庚子的慘敗,讓清廷意識到了跟世界的差距,不得不命各省建立新軍,建設現代化的軍隊。其中十四鎮新軍中的“北洋六鎮”算是滿清不惜重金培養出來的,共七萬餘人,兵精糧足,裝備皆採購自西洋,不論是兵員素質還是戰鬥力均冠於全國。但是可笑的是,清廷卻指揮不動這支親手培養的軍隊,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為何會這樣?

清廷自己花重金“養大”的北洋軍,為啥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首先,兵只識將。

晚清時,滿八旗腐朽透頂,能出來整訓新軍的人根本沒有,清廷只得依賴漢人,這差事最終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新軍幾乎都是窮苦的漢人百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誰給錢,就給誰賣命。這不滿清給的錢嗎?為啥不給滿清賣命?這就要看袁世凱的手段了,軍餉確實是滿清朝堂撥付的,但是卻撥付到了袁世凱手裡,再由袁世凱發給底下計程車兵。

這時候,新軍的人眼裡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清廷、什麼皇帝了,誰給他們發軍餉,他們就聽誰的。袁世凱十分精明,他當然明白軍權的重要性,所以每次發軍餉都親自上手,就衝這一點,士兵們眼裡就“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

清廷自己花重金“養大”的北洋軍,為啥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其次,清廷收回兵權,卻弄巧成拙。

清廷對袁世凱的強大感到不安。1906年11月,大清建立陸軍部,由陸軍部統一指揮全國軍隊。袁世凱迫於無奈,交出了第1、3、5、6鎮,交由陸軍部直接管理,自己僅僅保留第2、4鎮。慈禧答應了,但是同時指出:第2、4鎮也是“暫由”袁世凱管轄,隨時可能收回!

大清掌管北洋軍後,為了防止各將官尾大不掉,開始頻繁調動中、基層軍官,意圖使高階軍官無法形成自己固定的軍事力量。但是沒想到,這麼做反而加強了袁世凱的影響力!袁世凱早就在軍中羅織親信,遍樹黨羽,徐世昌、王世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洪述祖等北洋悍將均“只知有袁世凱,不知有朝廷”。

清廷自己花重金“養大”的北洋軍,為啥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袁世凱對於他們來說,好比後來“蔣校長”一般的存在,由於軍隊變動過快,以上下級為基礎的關係被削弱,而袁世凱這個“校長”卻人人皆知,儘管軍權被收回,但他在軍隊中的實際影響力卻絲毫不減,反而逐漸增強!

宣統帝溥儀即位後,攝政王載灃猜忌擁兵自重的袁世凱,以“足疾” 為由革去了袁的官職。武昌起義爆發後,南方烽煙四起,局勢危殆,然而攝政王載灃驚恐地發現,兵員足額、器械精良的北洋六鎮,他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他這才意識到北洋六鎮究竟是誰家的!袁世凱早已捏住了晚清的“命根子”!

清廷自己花重金“養大”的北洋軍,為啥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去請袁世凱“重新出山”,袁世凱坐地討價還價,提了一大堆要求,如

明年(1912年)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赦免武昌暴動諸人、給予指揮軍隊的全權、提供充足的軍費等等,

載灃無奈,只得全盤接受。袁世凱這才心滿意足,重新出山,督師南下。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袁世凱周旋於各方勢力,最終勸退溥儀,自己當上了大總統。

(參考:《清史稿》、《袁世凱之解剖》等)

TAG: 袁世凱滿清綠營清廷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