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筆記:踐形

《孟子》筆記:踐形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給吃的卻不愛他,那麼和養豬沒啥差別。愛護他卻不尊敬他,和家裡養像小狗這種獸類一樣。

恭敬,不是形式上的禮尚往來,而是內在本有恭敬,遇事而顯其禮。

恭敬有內有外,不可缺,內本外末,體用兼備,體用一如,或有內恭敬而外無禮者也,因其未顯也。絕無外有禮而內無恭敬者也,此非禮也。恭敬而無實,虛套也。偽君子之道也,戒之。所以“君子不可虛拘”。

此章談交際之道,交際之用心,真情真意。誠在其中,敬在其中。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 八佾篇》)

儒家,就要講求內外一如。

如果放在行孝上而言,論語中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敬,從內而外的用心,表現在行動上,這是孝,這是居仁由義,內聖外王之道。

戰國之時,各國之公子,公卿,皆養士。這裡就有士與諸侯大夫之間的關係,交際問題。很多士就是求得一口飯吃,那麼,諸侯士大夫也用食祿來吸引這些士,士不士,君不君,各求其利,有利則聚,樹倒猢猻散。這就是謀食不謀道。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還有多少士在堅守?孟子此言,感慨深深。憂心之極啊。

當今呢,交際之道以利為準。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現在不興君子之風,這是古風,大家都還向往,但是呢,還是隨大流,跟時風。小人,非貶義,為平民。小人喻於利,很自然,其實也很親切,為生存,為生活,也當如此。但是,我們這個文化呢,總是想著,人不僅於此。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更精彩,上達,成才,成賢,成聖,成真人,成君子。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外在的形色,內在是人之為人的德性,天性。人不能僅僅是這個形與色,不能從表象來斷取一個人。踐形,就是踐內外之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踐行就是率性,復人之天性,也是止於至善之道。

以中醫藏象解之可也。形氣神,天地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就是踐行。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 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參看論語中一則對話: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三年之喪,不是因為這個三年的形式,而是因為內在的感情,仁愛。是內在的傷悲,不得不為之。用時間撫平內在的傷痛,而在這個傷痛期間,難以盡職盡責,忠孝不能兩全,盡孝為先。

聽其言,觀其行,知其心性。不在於時長,齊宣王薄情之心已顯。底線一破,處處可破。孟子擔心的是這個問題。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這個情景又不同,這是人之本心,生母去世,傷痛不已。嫡母在不辦喪事,求“數月之喪”,合乎情理。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時雨化之,言其廣,能普及,能恩惠大眾。我們現在的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就如同時雨化之。君子之所以教,利大眾,可謂“德施普也”。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周易》)

成德,不言而教之,身教也,德教也。

達財,這就是能做事,能成事,在事上磨練,相應於現在的實踐,實力,試煉,給你具體的任務,看你能不能成事。

答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我們古典教育裡很核心的,《論語》就是一本答問之書。

私淑艾,聽其名就能端己行。這屬於信仰層面了,我們祭祀,祭祖,祭祀聖賢,就屬於此類。

注:週三在百草箱共學《孟子》,回來的路上隨記。

TAG: 君子之喪恭敬孟子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