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七年級上第六單元課外誦讀古詩——《夜雨寄北》,作者是晚唐的李商隱。

李商隱,晚唐著名的大詩人,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正式資料就說這些吧,說點野史吧。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

還真有人考證過,據說李商隱確實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歷史文獻證明此事。估計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也就算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方親戚了吧。李商隱在詩歌和文章中數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過這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說完作者,說說這首歷史上頗有爭議的《夜雨寄北》吧。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敲黑板,開始講知識點嘍!

巴山,

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剪西窗燭

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咋樣,學到知識沒有!趕緊掏出小本本,記好了,以後用得上哈。

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何當共剪西窗燭

好了,重點名詞就解釋了,咱們再來看看這首詩到底說了點啥吧!

君問歸期未有期

你問我啥時候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

巴山夜雨漲秋池

我能告訴你的就是,現在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

卻話巴山夜雨時

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前面小琦說這是首爭議頗大的詩,為啥這麼說呢?現在就說說哈。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所以才寫了這首詩。

而現在,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不過小琦還是認為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給正妻王氏的。為啥呢?大夥想啊,共剪西窗燭,都倆人一起用剪刀剪燭花了,這要是和友人一起?咦,細思極恐,畫面太美不敢看啊!

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夜雨寄北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

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好啦,這首《夜雨寄北》就先說到這吧,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評論補充。挖個小坑吧,說了小李杜,大李杜指的是誰呢?同樣歡迎留言回答~

文/古韻琦談

品味詩詞曲文意蘊,融於生活點滴

TAG: 夜雨李商隱西窗寄北巴山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