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當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晚上好,我是今晚的編輯南瓜。

我大學讀的是會計專業,在這個專業裡只有更卷,沒有最卷。

今日比比誰熬夜學習到更晚,明天看看誰的證書考得最多。

更有甚者,一天二十四小時連軸轉,實習、考試、比賽成為生活常態。

我是個酷愛學習的人,在“卷”這件事上,自是不甘落後,然而當生活與考試擦出火花,我的朋友圈更新不知不覺成為一個難題。

當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最近怎麼沒發朋友圈?”

“這段時間考試太多了,哪有時間思考怎麼寫文案修照片,而且你知道的”我頓了頓,繼續道:

“朋友圈裡的我不是真的我。”

當徐徐敲下這行字後,我點開自己的頭像,進入朋友圈,發現上次更新還是一個月前。

不同於佛系的微信使用者,我是個微信重度使用患者,曾經更新朋友圈的頻率甚至高達一天兩三條。

但這次一個月都沒更新,屬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什麼時候開始,我發朋友圈的慾望降低了。

當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我突然想起了一位班裡的學霸同學。

他至今都很好地維持了自初中至今巋然不動的學霸人設,就算高考失利後來到我們身邊,也是大家心裡的學神。

學神可能真的不需要學習,大家都在聽他調侃自己前一晚和舍友開黑熬夜了,上課又打盹兒了,明天還將和朋友去周邊的電玩城體驗生活。

我一邊聽說著學霸的各種事跡,羨慕這人天生聰明,一邊在深夜十一點的圖書館門口遇見他。和我一樣揹著看起來沉沉的包,戴著耳機從我面前經過。

那一刻,他在我的眼裡成為一個士兵,為自己戰鬥,在沒有硝煙的戰場。

我曾經也很努力地,想成為一個看起來漫不經心、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的人。

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足夠地灑脫,甚至我本就認為應該這樣。

我異常堅定地為自己埋下這道人設,任其野蠻生長。

本來我以為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只能自己慢慢經歷和經受。

可當我注視著那個疲憊的身影,在某個瞬間,曾經的執念出現了裂痕。有一刻,我忽然意識到:

我們完全可以不這樣。

當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本來早已做好孤軍奮戰準備的我,結識了一位好朋友。

暑假伊始,她發來訊息:

“有一場考試馬上要開始報名了,一起參加嗎?”

喝著奶茶吮著手撕雞的我一愣,回覆了一句:“好”。

瞧,我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被捲了。

可我好像還是挺樂意的。

她的出現讓我非常歡喜,深夜的檯燈旁邊,多了一個喜歡做筆記的女孩;陰暗的樓梯間,多了一道背書的聲音。

我們帶著對未來期許的討論,填滿了本應緊張焦慮的時間。

這個努力上進的女孩,身上好似有著無限充沛的精力,她卷得這樣真實,或者說,她這樣坦然地面對“卷”的現實。

她不會製造那些焦慮和壓力,有在很努力積極地生活。

更特別的是,她也沒有在朋友圈甚至生活中樹立怎樣的人設。

就是很簡單,很自然的,在記錄著生活。

這常讓我在低能量負荷時,感到內心灌注了新的希望。

對學習、對生活、亦對這段有意義、可持續發展的友誼。

當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後來在微博上,我看到了這樣兩條評論。

@第二十一次落日心動

朋友圈是生活,是我的人設,因為只想偷偷抹眼淚,別人的安慰會讓我看起來很可憐,所以,不需要安慰我。

@Qw1k0o-

我現在在學校的人設是愛喝酒的傻子,比賽拿了獎我never分享到朋友圈,這個人設太好用了,根本沒有同學找我討論學術,全是討論啥時候去喝一杯,啥時候去蹦一場。

又連續刷了很多類似的評論後,我突然發現:

有人視人設為保護自己的外殼,有人視其為隔絕外界與自身精神世界的柵欄。

想起我最近閱讀的《我只喜歡你的人設》一書中,周自珩出於明星工作性質,不得不立人設,可始終堅定真誠,從不囿於人設;夏習清用無形的人設囚禁著自己,可最終也勇敢地掙脫人設,治癒了自己。

後來我想,或許有人是為了避免麻煩,會像學霸那樣只把真實的一面獨留給自己,又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乾脆只讓朋友看到自己的人設。

但人設,總歸是自己想賦予自己呈現在外界的形象。

況且,我們現在的人設更多的是在展示給生活中親近的朋友。

我們常常做了自以為很隱晦的事情,但忽視了朋友之所以是朋友,正因為他們承載了真實的我們、真實的記憶。

明明因為是朋友,才更關心自己的生活。

我開始選擇不再在朋友圈裡設立人設。

比如,我剛發了一條朋友圈:

“電影院的味道是爆米花。”

作者簡介

我是南瓜,一個喜歡吃南瓜的呆瓜

TAG: 人設朋友圈自己朋友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