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泉水叮咚、鳥語蟬鳴、鶴唳風聲……聲音,自然的聲音,本身就具有療愈作用。鋼琴、絃樂、打擊樂等任何一樣樂器,它們透過振動發聲,與人類相連線。這些屬於自然界的聲波透過各種介質傳播給人,與人體產生共振,從而達到治療和療愈的作用。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首有著冥想性質的、適合療愈的音樂。也許在聽完這些音樂後,你會發現自己有了一點變化。

德彪西

/ 夢幻曲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毫無疑問,德彪西是在鋼琴音樂中製作夢幻氣氛的大師。寫於1890年的《夢幻曲》(Rêverie)是最早帶給德彪西名聲的作品之一。當時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他雖然仍在進行個人風格的探索,但也清楚地認識到他所抗拒的——瓦格納風格的音樂。

在這部早期的創作中,他還沒有展現出在音樂織體上的高超創造力,相反,他突出了音樂的冥想性質,這也完美預兆了他後期作品的風格。

音樂開篇的調性處在飄忽不定的狀態,輕輕重複的主題就像引人進入沉睡的夢境中一般。隨著音樂織體的逐漸豐富,夢境變得更加沉浸和香甜。

肖邦

/ c小調夜曲,作品48之1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如果德彪西是製造夢幻感的大師,那麼肖邦則毫無疑問是德彪西的靈感來源。

對夜曲這一創作體裁來說,肖邦是賦予其夢幻感的最偉大的大師。在他的21首夜曲中,《c小調夜曲》(作品48之1)是其中結構較龐大的一首,音樂的情緒也相對更豐富。

音樂從第一部分斷斷續續的旋律開始,富於表現力的音調就像悲傷的獨白。這可能與肖邦逐漸加重的病情有關。中間部分是一段莊嚴緩慢的旋律,起初是溫和平靜的,像是對心靈的撫慰。隨後變得剛毅豪邁,雄偉有力,音樂像一首壯麗的進行曲。德國鋼琴家西奧多·庫拉克談到這首夜曲時說:“它的結構設計和詩意內容使它成為肖邦最重要的創作之一。音樂最主要的主題是對強烈悲傷的巧妙表達。”

肖邦

/降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作品61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關於該曲到底該被稱作“幻想波蘭舞曲”還是“波羅乃茲幻想曲”,可能肖邦本人也無法界定。1845年12月,在肖邦的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我想現在該完成我的大提琴協奏曲了,然後是船歌和一個我不知道如何命名的東西。當時的他身體備受疾病困擾,與喬治·桑的感情也接近終點。

這首“不知如何命名的作品”就是作品61號的幻想波蘭舞曲。的確,這部作品的複雜度超過了他生平創作的所有波蘭舞曲。它神秘而飄忽的開場極其具有幻想性質,啟發了瓦格納、李斯特以及德彪西。

音樂的情緒憂鬱而充滿幻想的色彩,戲劇性的段落也比比皆是。李斯特曾評價:“這是染有無休止熱病的苦悶的肖邦的晚期作品,此曲到處充滿著被突然的變動所刺傷的憂鬱,平安中的驚慌,忍無可忍的嘆息。那種失望的心情,混亂的感情,又像是喝多了烈酒的那種激烈的近似瘋狂的焦躁與不安。這隻能呵責人們美麗的被死一般的痛苦包圍的靈魂,精神已失去了意志,人被絕望所左右,是把痛苦的幻想用在了美的藝術效果裡。除此之外再也聽不到誇耀勝利的歡呼聲。”

肖邦

/ a小調瑪祖卡,作品17之4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如果“迷幻”這一詞語只能用於一部肖邦的作品上,那這部作品只能是《a小調瑪祖卡》(作品17之4)。

關於這部曲子的一切都是夢幻般的,它漂浮著,彷彿肖邦是躺在一大片雲朵中創作的一樣。音樂以散發著芬芳的不協和音開始,音符迷迷糊糊地蹣跚爬行,好像不知道該往哪邊走一般。然而在這種混沌中,音樂轉入A大調,主旋律出現,情緒由淒涼轉為溫暖。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有著迷人的美感。

a小調瑪祖卡中充滿著驚喜,但最妙的出現在最後。當肖邦的和聲逐漸消解,音樂減少到只有幾個孤獨的音符時,聽眾可能終於覺得找到了它迷幻感的秘訣。突然一個停頓,然後開頭那些高深莫測的不協和音又回來了,音符懸在陰霾中,準備重新開始旅程。

肖邦

/ 升c小調夜曲,遺作

​讓人一秒落淚的,不是悲傷而是這些旋律

這部題獻給肖邦姐姐路德維卡的夜曲創作於1830年,但卻到肖邦逝世後才出版。他起初為這首曲子寫下了“夜曲風格的慢板”的標題。肖邦在這裡從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中引用了一些樂思,它們與夜曲的織體富於技巧地完美融合,顯示出高貴而憂鬱的美。

肖邦《升c小調夜曲》出現在電影《鋼琴家》的一頭一尾,先是在納粹轟炸華沙之前的錄音室裡,後是在五年後的戰後。“鋼琴家”斯皮爾曼在回憶錄中寫道:“五年的時間,對這首夜曲來說,似乎只是一個短暫的休止,它好像只是被稍稍地打擾了一下。”

TAG: 肖邦夜曲音樂作品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