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美國心理學家雅克·希拉爾說:“憤怒是一種內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無論是一觸即發,還是一味隱忍,憤怒都是壞情緒的紅色警報。憤怒告訴我們,別人對我們使了壞,或者我們內心的願望無法滿足。

心理學家艾耶·古羅·勒內說:“我們必須要傾聽自己的憤怒,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個性的完整。”

如何控制對孩子發脾氣,不使脾氣惡化?

首先,最主要的是提高意志力,及時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通常是指糖分)和充足的睡眠,陪伴孩子充足的時間(而不是過多的時間),為順利運用理性提供良好的載體。

其次,是不要把孩子當成你的附屬,以為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最後不要為發過的脾氣而內疚不已,進而以補償心理去溺愛孩子。要知道發脾氣沒錯,錯在不懂適可而止。

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即使我們認識到憤怒源於內心的 “不足夠感” 時,我們也不能防止“憤怒” 的產生。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是人。在工作、生活的重重壓力下,熊孩子的一丁點兒調皮可能都能成為引發“憤怒”的導火索。

然而,“憤怒” 不可怕。

美國家庭心理學家Laura Markham給了三個步驟,讓“憤怒” 成為父母認識自我、繼續成長的寶貴機會。

第一步: 停下來、深呼吸

我們不能避免生氣,但是,可以訓練自己覺察“憤怒”的情緒。

當我們就要失控時,提醒自己“遠離它”。說來容易做來難,尤其是當我們被孩子氣的要跳腳,特別著急要去“教育”他們時。

然而這種“心跳加快、腎上腺上升”的情緒正是一個線索,它提示我們就要失控,就要處於“戰爭”的狀態裡。如果我們“憤怒”地對待孩子,孩子也會把我們當成敵人,兩人陷入爭吵、憤怒的漩渦。

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因此,這個時候,閉上嘴,然後走開。

第二步: 反思生氣的來源

深呼吸。當強忍一股怒氣時,我們會覺得就要喘不過氣來,甚至想吐。但是,每當我們能忍受這種感覺,控制著自己不讓他們噴發出來時,都是一次訓練。

控制住那份瞬間的激動後才能停下來,問問自己:“到底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憤怒?”。

很多時候,“憤怒”都不是第一情緒。在憤怒的背後,也許有無力感,對不瞭解孩子的無力;或是“焦慮”,擔心孩子的安全及前途;或者只是單純地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心,或是與配偶的衝突,引發了我們暫時的“心煩”。

第三步: 改變自己

每一次憤怒都是成長的機會。當我們認為是孩子點燃了我們的憤怒時,不妨轉化視角,把事情的焦點從孩子拉回自己身上。

可以寫寫日記,梳理自己的憤怒,反思是否有些重複的事件,相似的情形,引發了我們的情緒?然後問問自己,這些“重複事件” (repeated pattern) 背後的規律。

我們為什麼對某件事情就特別容易憤怒?它和我們自己父母、或其他經歷有什麼關係?

讓“憤怒” 成為我們發現自己更深的恐懼、甚至是創傷的契機。

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起初,我們會認為是孩子造成了我們的問題,然而,當我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時,我們會感激地發現:孩子,讓我們重新成長!

在情緒管理的路上,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其實孩子每天都會觀察父母的行為和表情。特別是嬰幼兒時期,孩子會將媽媽的表情作為情緒訊號。

如果媽媽的表情是憤怒的,那孩子也會憤怒,媽媽是微笑的,孩子也會開心地玩自己的。

在心理學中有一項情緒“社會性參照”理論:認為孩子在不確定的情境下,會從自己母親(或其他熟悉者)那裡搜尋情緒資訊,而後採取行動趨近或躲避。

所以,我們常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照出了父母自己的問題,也把自己的樣子印在了孩子的身上。

我們會發現一個這樣的情形: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會像個小大人一樣去為難其他孩子;

而在父母經常發脾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脾氣也會很大。

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管教孩子。

比如有效的規矩,孩子的自律,養成好的習慣。努力去做好這些教育,遠比發脾氣要有意義的多。

多年以後,當孩子長大後離家後想起你。你希望孩子的記憶裡住著一個愛發脾氣的怨婦媽媽呢,還是一個溫和的媽媽呢?

我想,沒有人會願意成為那個愛發脾氣的人。

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如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控制脾氣,多數家長只要在意識上到位了,行動就會自動調整。但也有人發現,控制脾氣對自己來說是件特別困難的事,雖然明確地知道發脾氣的壞處,卻常常控制不住。每次發完火都很後悔,可到了下次,照樣大發雷霆。

如果是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01

半小時效應

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

在這半小時裡,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比如瀏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而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都是瞬間的事,捱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02

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

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徵自己的壞脾氣。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願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徵自己的決心。然後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或燒掉,感覺會把壞脾氣埋葬掉。第二張貼到牆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想發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不發火。如果已經開始發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

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後沒管用,還是發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為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常在心裡複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03

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部,宛如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

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後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團純淨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裡,旋轉按摩,把那裡的濁氣驅趕出去,可經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到空中,身體越來越乾淨。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淨之氣被吸入,然後長吁氣,濁氣被撥出去……一次驅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平靜而鬆弛。

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

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為一個不發怒的人?

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脾氣更重要的事情。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天下沒脾氣的人很少,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為完美父母,否則會太焦慮。而過度焦慮對改善脾氣並沒有什麼好處,關鍵是“度”的問題。

如果實在沒忍住,脾氣發作了,至少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堅決不動手,只動嘴;二是趕快結束,不糾纏。

TAG: 憤怒孩子自己我們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