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少年兒童國學教育之我見

何伯勤(獨立文化學者)

(接前文)

二、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既然兒童家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那麼作為家長,到底如何來實施兒童家教呢?這個問題當然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僅靠三言兩語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天下一切事,總有個始終本末的道理,兒童家教當然也不例外。對於一般的家庭,只要抓住了核心和根本,可以說也就基本盡到了兒童家教的責任。

兒童家教也可以大致區分為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本人這裡重點說說兒童的情商教育。兒童情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道德人格,而仁愛之德又是一切道德人格的核心,所以我們前面講過,童蒙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一點一滴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可是這個仁愛之心又從何培養起呢?

孔子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說孝敬父母、尊順兄長,這是培養仁德的基本內容,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具備仁德的最基本的體現。孟子也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能親近仁愛他的親人,那麼自然就能夠把這種仁愛之情擴充出去進而仁愛其他人民;只要他能仁愛其他人民,那麼自然還能進而再把這種仁愛之情擴充出去而珍愛一切萬物。這是孔孟繼承發揚源自上古以來的文化傳統而指示的關於人道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方法。試想一下,一個人連生他養他的父母親人都不親愛,他怎麼可能對天下其他人產生真正的愛心呢?一個人連自己的同類都無動於衷,冷漠無情,他又怎麼可能真心珍愛其他萬物呢?

其實也就是告訴我們,儘管培養孩子仁愛之心的內容方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初步最根本最關鍵的教育就是一點一滴培養孩子對父母的

孝敬之心

,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親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等同而言。這種培養最初的體現就是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親近之情,特別是對母親的親近之情。小孩子出生以後,本來就對母親有著高度的依戀,可以說一時一刻都離不開母親的懷抱。但是家長千萬別忘了,這種依戀基本出於一種生命本能,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動物剛出生時也會依戀其母獸。須知教育之所以稱之為教育,就在於能夠將人的本能轉化為自覺。

通常情況下,當孩子到了半歲左右的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地誘導孩子主動向大人表達親近之意。比如,父母可以先親吻一下孩子的額頭,然後再讓孩子回頭親吻一下自己的額頭。可以說,就在這一瞬間,孩子其實已經經歷了一個革命性的偉大轉進,他的情感由一種本能的狀態一躍而成為自覺的狀態,他的仁愛就在這一瞬間得到了最初步初微妙的體現。須知當一個小孩子知道用親吻向父母主動表達愛意的時候,這正是他的道德心靈開始成長的時候。當然本人在這裡只是拿親吻舉例說明而已,生活當中,表達愛意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父母給孩子喂點吃的,再讓孩子回頭給自己喂點吃的;父母給孩子招手再見,再讓孩子回頭向自己招手再見。諸如此類,父母要結合實際靈活運用,不必生搬硬套,只是要儘早實施,不能等到孩子長大了再去強調孩子這樣做那樣做,那反而會引起孩子反感,往往無濟於事。

要知道愛之所以稱之為愛,就因為人的心靈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所以正體字的“愛”中間有個心字,這個字被簡化實在是一種罪惡。須知動物是沒有心靈可言的,所以動物根本談不上有什麼仁愛,只有人類才有仁愛之可言。因此仁字最本初的含義就是指兩個人之間的情感互動,也就是說,只有互相親愛,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或者說我的心感受到了你的愛,同時回報以我的愛,這種內外主客之間的完全感通,才能稱得上是仁。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事實上,人是天地之心,萬物之靈,小孩子出生以後,在父母的親情慈愛的不斷感召之下,他的幼小的心靈中的仁愛之情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消然萌芽,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過剛開始這種仁愛之情很微弱,因此需要大人經常有意引導孩子主動向父母表達愛意,並且當孩子表達愛意時,大人還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那麼他的仁心就會不斷得到擴充和培養。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父母仁慈,子女孝順。這是兒童家教的根本之根本。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緊接著孩子自然就會對父母乃至其他親人逐漸產生諸如尊敬、感恩、體貼、關切之類的種種溫情愛意,進而自然就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把這種溫情愛意自覺主動地表達出來,根本不需要家長樣樣細節都要教,事實上那些細節家長也是永遠教不完的。我女兒兩三歲的時候,只要聽到媽媽連續咳嗽幾聲,她就會立即停下玩耍跑過去問:“媽媽,您怎麼啦?”有時還要模仿大人在媽媽背上輕輕敲幾下。事實上,我們當時並沒有想到教她做這些,我們只是注重和孩子之間始終保持高度的相互親近和相互信任而已。所以只要小孩子能自覺地敬愛父母親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再結合實際教以必要的禮儀,做到既不親狎,又不粗簡,那麼這個孩子的道德人格的根基也就得到了培植和鞏固,這為他以後進一步地道德擴充和人格修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請記住,人類一切偉大的道德情操,最初都源自一種熱愛親人的感動。所以孔子就指出孝悌為仁之本。反過來講,一切扭曲的人格和變態的心理,都是因為心中缺乏真正的仁愛。

如果父母對小孩子心中初步形成的那點仁愛之情不加以培養和擴充,只是聽之任之,順其自然,那麼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所接觸的事物也越來越多,而他心中的物慾也會跟著一天天增加,這樣以來,他心中的那點仁愛之情就會被各種物慾所沖淡、所掩蓋,甚至是所替代。到最後,必然會陷入一種麻木不仁的狀態。一旦到了這種程度,這個孩子的道德人格的根基就完全喪失,要想再次喚醒他的仁愛之心,那就非常困難了。

據本人觀察,現在絕大多數的家長只知道一味地愛孩子,偏偏忽視了引導孩子愛大人,這真是一種致命的失誤。這種單向的溺愛使孩子的心靈長期處於一種本能的狀態,到後來孩子就把大人對自己的愛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甚至會陷入麻木不仁、冷酷無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自以為自己是孩子的雙親,其實在孩子眼中,父母只不過等同於手頭的玩具,只是一種對自己有用的工具而已。因為在孩子看來,我想吃父母就給我吃的,我想喝父母就給我喝的,我想玩父母就陪我玩,我想要玩具父母就給我買,除此之外,我與父母之間再無其他任何情感互動之可言,那麼父母對我來說,當然只是一個工具而已。當有一天這個工具不能滿足我的需要,甚至還會阻礙我的行動自由時,我完全可以像搗毀我不想要的玩具那樣,把這個工具消滅掉。這就是近年來頻頻出現少年弒親血案的根本原因。很多人只是嚴厲指責行兇的少年,其實始作俑者恰恰是少年的父母,尤其是母親。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弒親的悲劇都是在子女成年以後因為爭權奪利而發生,而且多數情況弒的是繼父繼母。像這種十二三歲少年弒其生身父母的慘劇歷史上絕無僅有。可是現在這種慘劇僅公開報道的一年就有好幾起,而且是逐年劇增,這實在是聳人聽聞,令人膽寒。之所以會這樣,一個根本而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人的家教傳統喪失殆盡,現在的中國家庭絕大多數嚴重缺失家教。

中國有句古訓:“寒門出貴子。”其實貧寒之家往往禮數不周,條件簡陋,但為什麼往往還能培養出人格高貴、才能出眾的子女呢?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就自覺體會到了父母操持生計的艱辛,進而對父母產生極大的敬愛感恩之心,這為他以後樹立高尚的道德人格以及堅強的人生志向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根基。而富庶之家的孩子往往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如果沒有方法得宜的家教,其道德人格的根基就很難培養起來,那些外在的禮儀動作和琴棋書畫只是錦上添花,根本不能起到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他長大以後的人生髮展軌跡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主張“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連生他養他的親人都不懂得感恩的人,他怎麼可能會忠於國家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呢?實際上這種人往往不是道德低下的偽君子,就是禽獸不如的魔鬼,指望他來治國平天下,真是養虎為患,自取滅亡。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另外一點,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

節儉之德

。因為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對新鮮事物特別是能吃能喝能玩能用的事物特別感興趣,進而很容易產生一種貪婪的佔有慾。這種物慾的無限擴張對孩子的仁愛之心恰恰是一種侵蝕和消解,其實也是人類一切罪惡的淵藪。而要想防止孩子的物慾無限擴張,當然不能放任自流、為所欲為,但也不能卦閉隔絕、迎頭攔阻,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儘早培養孩子的節儉之德。一個小孩子一旦懂得節儉和珍惜,他的慾望就會很容易得到滿足,他就會感到節儉比佔有更重要,這樣無形當中,他的物慾自然就得到了適當的控制。至於有些成年人會成為既吝嗇又貪婪的守財奴,那其實是物慾極度膨脹的惡果,根本談不上什麼節儉之德。

那麼培養孩子的節儉之德從何做起呢?大量的古訓和經驗告訴我們,就從眼前的節約糧食做起。民以食為天,孩子來到人間的第一件事其實就是吃,所以吃對孩子乃至對所有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可是如果孩子連吃的東西都不知道珍惜和節約,請問他還能真正珍惜和節約什麼呢?反過來講,一個孩子只要能夠做到珍惜節約糧食,那麼珍惜節約其他東西往往也就不在話下,家長只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指點和糾正就可以了。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必須要做到正面引導和具體示範,讓孩子儘早養成一個節約糧食的好習慣,不能等到孩子好幾歲了再去提要求。比如用餐時和孩子比比誰吃得更乾淨、不剩飯;當孩子吃得精光不剩飯時,要及時提出表揚和讚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實際上,當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時,他既很敬愛父母親人,同時又懂得節儉而使得他心中的物慾得到適當控制,那麼他心中的仁愛之情便會自然由父母親人而延伸到其他人民,再進而延伸到一切萬物,此時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珍愛萬物的情操,他也就自然不會去隨意浪費甚至是有意破壞東西了。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謂儉以養德,就是說節儉有助於養成質樸勤勞的品德,進而還可以養成清正廉潔的操守。一個當官的人,如果奢侈淫靡、貪得無厭,那他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員呢?

現在有很多家長根本不注重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孩子連父母都不知道疼愛,經常在父母面前橫眉豎眼、又打又鬧,卻口口聲聲讓孩子去珍惜動物,愛護花草;也根本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節儉之德,孩子連糧食都不知道節約,經常吃飯時杯盤狼藉、隨意浪費,卻在公園裡讓孩子去撿垃圾,以體現所謂的環保理念,真是捨本逐末,捨近求遠。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首先要固本培元,然後再本末兼顧。孝敬和節儉就是孩子所有品德中的根本,其他一切好的品行都是基於這個根本而成長起來的。所以中國有句很常見很重要的古訓:“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也許有人以為,小時候無關緊要,只要孩子長大了,讓他透過讀書明理再回頭懂得孝敬節儉的道理,可是你要知道,孝敬和節儉不只是讓人學習理解的道理,而是要能內化為身體力行的品德,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僅僅明白道理,除了應付考試之外,還有什麼用呢?事實上,既便孩子長大一點了,家長或老師給孩子講做人的道理,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前提也是孩子心中必須先有一定的仁愛之情,因為道理可以當下頓悟,可是情感不可能憑空產生。如果不注重情感和習慣的培養,只是給小孩子講一些純粹的大道理,那往往只是大人的一種自我安慰而已,其實對孩子的內心世界乃至道德人格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本人說了半天,最後歸結起來,無非是說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無一例外要從教育引導孩子孝敬父母、節約糧食做起。這一點在過去,可謂是常識中常識,家家戶戶基本都能做到,何必費這麼多口舌來鼓吹呢?豈非小題大做,無病呻吟?可是現在的人們特別是學歷較高的父母,受一些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謬論影響,大言對孩子要尊重人權,講究平等,應該任其天性,自由成長,結果恰恰湮沒了孩子潛在具有的親親仁民愛物的寶貴天性,把一個個好端端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只會應對考試的冷血動物。不信請看現在所謂的高材生,有幾個具有關心天下興亡的情懷和抱負呢?

須知從孝敬父母做起,孩子將來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表裡如一、忠誠可靠的偉大人物;從節約糧食做起,孩子將來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淡泊名利、廉潔自守的高尚人士。否則的話,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連想成為一個正常的普通人都很難,何談什麼偉大人物和高尚人士呢?所以漢朝的官員主要就是透過每個地方推舉孝義廉潔之士來擔任,簡稱“舉孝廉”。這其中有著充分的正當理由和高明之處。

中國傳統文化是最注重道德精神的偉大文化,古籍當中關於童蒙教育的道理說法和經驗教訓比比皆是,足夠幫助今天的人們培養教育子孫後代,重新塑造精神家園。可是現在有些早教機構,卻拿著一些所謂的兒童心理學在小孩身上做實驗,無知的家長花了大錢不說,反而活活耽誤了孩子的前程。要知道兒童心理學其根源正是近代西方的心理學,這種學術的觀點只是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把人等同於高階動物來觀察、來分析、來研究,僅僅是一種關於生命的科學知識,哪裡會講到培養完整生動的道德人格呢?還有的打著開發兒童智力的旗號,對小孩子開展各種超常的特殊訓練,這其實很容易給孩子的心身健康帶來隱性的傷害,只不過多年以後家長才發現,但是為時已晚、後悔莫及了。

《周易》中講:“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言下之意就是說,最好的啟蒙教育不是施教者去強迫要求孩子學這學那,而是根據孩子的天性和興趣,靈活引導孩子主動向施教者仿效模擬、求學問難。這一重要的方法原則和經驗總結,其實既適合於孩子的情商教育,更適合於孩子的智商教育。中華古代聖賢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瞭如此偉大的教育理念,可是今天絕大多數的家長和老師對此懵然不知,難道我們不覺得無比羞愧和恥辱嗎?《中庸》曰:“知恥近乎勇。”我們此時還不勇猛回頭反省,當下起行落實,更待何時耶?

(未完待續)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伯勤國學讀書會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何伯勤:精確把握家教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和節儉之德是兒童家教的核心和基礎

TAG: 孩子父母仁愛培養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