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沈尹默直追“二王”,李志敏引碑入草

1917年末,在校長蔡元培的支援下,北大書法研究社成立,邀請沈尹默為所長,並聘請馬衡、劉季平等為導師。不得不佩服當時這些文化精英們的高瞻遠矚。清末廢除科舉考試,加上新文化運動,書法的功用大大降低。但他們意識到書法作為藝術有傳承發揚的必要。

而在北大書法史,名震天下有兩個人,一個是沈尹默,另一個是李志敏。被譽為“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沈尹默顯名於民國,李志敏則是改革開放後新時代第一人。

沈尹默早期以“新文化運動”驍將的身份出現在大眾面前,他的新詩為推動了新文化的發展。而其早年的書法被陳獨秀譏為“其俗在骨”,後來沈尹默漸漸將重心轉移到書法上,終成一代大家。與于右任並稱“南沈北於”,四十年代又與吳玉如並稱“南沈北吳”。

魯迅與鄭振鐸編輯出版《北平箋譜》,請沈尹默題寫書名。蔣介石母親逝世,胡漢民撰寫墓誌銘,也是請沈尹默來書丹。他在書法上窮盡一生,做出了諸多貢獻。

沈尹默沉浸帖學,同時又臨寫漢魏六朝碑版,精研唐碑。50歲前後“中年變法”,致力於行草,主要寫米芾、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追摹“二王”書風。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評價沈尹默書法說,“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謝稚柳教授則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

比沈尹默小40多歲的李志敏,精通多國語言,入北大教的卻是法律。但他從年少時就開始練習楷書,後入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書畫,漢魏碑刻以及大小篆是其臨習的重點。後李志敏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草書,畢生致力於草書探索,是“引碑入草”的第一人。

他的草書縱橫恣肆,氣勢貫通,與“當代草聖”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李志敏書風蒼茫古樸,尤其是“枯筆連綿”堪稱一絕,歷代書家鮮有企及。

啟功先生評價:“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法籍華裔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也評價:“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沈尹默李志敏書法引碑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