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性?什麼是命?什麼是氣?什麼是魂、魄?精、神?習氣?意?能知與所知?——中華生命科學體系名詞概念篇第一講

翻閱了數十本典籍,反覆比對各方解讀,就為獲取您的一個關注!

為了提高效率,筆者根據中國傳統典籍以及公認的一些比較好的解讀,並參照現在的科學前沿研究成果,提煉精華,

拋棄引經據典

,系統地整理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生命科學

的部分,並探索了一些將這套體系付諸於現代人生活實踐的方法,方便現代人在社會中找到定位、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歡迎持續關注系列內容更新。

1

.

性命與身心

我們把一個人的生命的整體,叫做

身心。

身體

是生理的、物理的,是生生不已,是

“命”

的功能的呈現。比如關於人的情緒和七情六慾的部分,在中國文化中都是“修身”的範圍,物理、生理方面佔了很大比重。

是精神的,也是生生不已,綿延不絕,形成

“性”

的功能。換言之,

心就是我們能夠思想、能夠記憶、能夠作用的能。

什麼是性?什麼是命?什麼是氣?什麼是魂、魄?精、神?習氣?意?能知與所知?——中華生命科學體系名詞概念篇第一講

在這裡,我們沿用《易經》的說法,確定兩者的陰陽關係(如上圖)。

心性屬剛

身體屬陰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互動變化,呈現出生命的作用。也就是說,“身”是陰,“心”是陽。

2. 氣(炁)的概念和作用

什麼是性?什麼是命?什麼是氣?什麼是魂、魄?精、神?習氣?意?能知與所知?——中華生命科學體系名詞概念篇第一講

從文字的角度上看,無火之謂

“炁”

。五行中,心屬火,所以,字面上理解就是:做到息心清靜、無思無慮之境,才是真“炁”縕氤的境界。

按照這個認知,

“氣”

就是

生命的“本能”

,或可簡稱它是“能”。但是這裡所謂的“本能”或“能”,並非就是物理學上“能量”的能,也不是生理學上“本能”的能,或者有些人認為它就是物理學上的電能,或認為它就是電,那都是觀念上的偏差,不可妄用。因為氣畢竟不是“物”的作用。

當人和他“身外之物”的物質世界各種環境接觸,以及和人事的相互交觸感受的時候,便引發了喜怒哀樂等情緒,其中關鍵的作用,便是“氣”,所以中國文化中有“養氣”的方法體系。比如,按照孟子的說法,氣是“集義所生”,把一切“義理”(原理)都透徹、明白了,並徹底做到以後,才能養成這股浩然之氣。

3

.精、神

現在講的細胞、基因、激素這些都屬於精。人有陰陽兩精。

陰精和陽精兩者相結合絞動起來而產生的就是神了。

4.魂

西方稱作“靈魂”,按照中國的文化認知,只有“精”“卵”是無法形成生命的,還要有一個東西,現代叫做“靈魂”,包括試管嬰兒,都是有“靈魂”的加入。形成生命以後,籠統地講,魂就是指我們的思想,魂是跟著神跑的。

5.魄

魄是睡著了的那個氣,我們睡著了,身體還在動,會呼吸,這個叫做魄。它同呼吸的關係很大。人死時,魄就跟著流掉了。

6

. 能知與所知

人的

“能知”之性

並非屬於身體,

在此身內外任何一部分

都共同依存有“能知”之性所分化的“所知”和感覺的作用。

人可以透過訓練或者學習而達到“能知”的本根,達到這個本根後,是可以知道萬事萬物的性理的。

一般人都由“所知”的分別思維作用,被身體生理的“感受”左右,隨時隨地落在“感覺”所起的情緒之中,並無片刻安寧。

7

. 知性、理性

純屬於思想、思維的作用,叫做

知性

;把知性的比較善良面的,叫做

理性

8

. 感覺、知覺

屬於感官及神經作用的生理反應,比如知道吃飽、飢餓、穿暖、寒冷、喜歡、討厭等這些是由天然的“能知之性”的感覺部分所反應而知的,所以叫做

感覺

,也稱感知。

在感覺的時候如果起了辨識的作用,比如知道好不好吃、柔軟不柔軟、可要不可要、該不該要等就屬於“能知之性”生起的“所知”的分別作用,這個作用叫做

知覺

。知覺與思維、思想有密切關聯,當知覺的作用要仔細分別、追思、分析、歸納、回憶、構想時,又別名叫做

思想、思維

等。

9. 習氣

不論是一時的

情緒

,或較為持久的

感情

經年累月累積下來,就形成了每個人的

習氣

,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10

. 意

一般人而言,從有生命以來,始終是被

“所知”的分別作用

牽引波動,並無片刻安寧,從少到老收集、積累“所知”的習氣,便形成了

“意”

,或者稱作“意識”。換言之,“意”是由知性的“所知”累積而成。“意”還有一個別名,因為“意”好像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種狀態,在心中,永遠存在著,排遣不開,因此,又有一個名稱叫做

“念”

,或者合稱

“意念”

形容“意”是具有強力的作用,便叫做

“意志”

,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做“意氣”,“意氣”加上思想、思維以後,主觀認定的作用,稱作

“意見”

按1:

籠統含糊的說,“意”就是“心”,只是習慣上所用的名詞不同而已。其實,嚴格辨別來說,“意”不能概括“心”。“心”的現量境界,是我們沒有起意識思維,更沒有動用知性的分別思量作用時,即沒有睡眠,也沒有昏昧的情況,好像無所事事,但又清清明明的存在,那便是“心”的現象。

按2:

一般人的大部分行為言語,都在“意氣”用事,絕少在清明理智的“明德”知性之中。要想事事合於理性,那是很難的事,除非能做到經過“大學之道”的基本修養,所謂“知止靜定安慮得”的學問功夫,否則,對於自己理性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樣子,根本無法自知,所以老子便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感言。

什麼是性?什麼是命?什麼是氣?什麼是魂、魄?精、神?習氣?意?能知與所知?——中華生命科學體系名詞概念篇第一講

翻閱了數十本典籍,反覆比對各方解讀,就為獲取您的一個轉發或“在看”

TAG: 作用叫做知性所知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