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道 茶 亭

古 道 茶 亭

古道茶亭

萬凡書

古 道 茶 亭

古 道 茶 亭

茶場廟

萬凡攝

古道茶亭

在玉山古茶場周圍300多平方公里的臺地之上的丘陵山川和崇山峻嶺的蜿蜒古道中,散落著一百多個古道茶亭。在從古至今的悠悠歲月中,每日不間斷地為過往的客商挑夫、遊客行人無償地提供息氣、借宿、喝茶、點菸等服務。直到七十年代以後隨著現代交通公路的形成,才逐漸衰落。

古 道 茶 亭

王旭烽與厲飛龍在鎖雲亭留影

萬凡攝

傳說許真君在玉山臺地傳道並外出施茶推銷玉山茶葉。玉山人民為紀念許真君功德建廟祭祀,還把其施茶傳道助人為樂的遺韻留傳下來,並進行了發揚光大。在各主幹道邊,二至五里地就選址建亭,購置田地山林以解決亭戶生產生活,維持茶亭長期日常的施茶活動。是一道中國古代社會以德治國和諧社會的歷史見證,是茶場廟玉山古茶場特色的茶文化。

玉山臺地地處婺、臺、越三州交接處的茶葉主產中心,古代在宋後,經濟繁榮、民風醇樸、交通發達。在三州的交通古道傍二至三里路就建有茶亭住戶施茶。經初步統計有一百二十多個茶亭,數量之多為其特徵之一。

古 道 茶 亭

厲益凡採訪茶亭老茶翁

建築風格有其特點和豐富的變化,依山傍路、路中建亭、路旁建房,長期正常供應茶水,讓過路人息氣解渴,亭傍為三到五間樓房,為茶亭戶居住生活。有的還設有佛堂,供人進香祈願。

茶亭還附有捐助之產水田、旱地、山林等。讓亭戶解決生產生活問題。

建亭資金全部都是當地通道善戶透過捐助的方式集資而成。捐助的形式多樣,有助錢、田產、木料、人工等。

建亭之戶,不但讓捐助的人做了好事,還解決了貧戶生產生活,並讓其長期做好事,施德於人,社會善事蔚然成風。

茶亭供應的茶水,不僅有茶葉茶,還有六月雪、苦丁茶等,茶品種多樣。

在古代社會,取火不易,茶亭還常備有火籠,讓吸菸的點菸解乏。

在古代,茶亭還是傳播資訊、新聞,聽傳說故事的文化場所。

茶亭助戶董事每年還要聽取社會意見,考察茶亭住戶的服務情況,並進行年度評議,好的留住,差的更換亭戶,並聽取茶亭戶的彙報,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使茶亭服務更好。

古 道 茶 亭

遠去的古道茶亭

萬凡攝

共和國後,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社會迅猛發展,山區交通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茶亭的社會功能弱化,甚至已喪失。茶亭戶的家庭經濟和生活方式也受現代經濟衝擊而難以為計,隨著下山脫貧,村莊集居的政府政策的推動下,玉山臺地原有的古道茶亭所剩不多,只有十多處,但隨著生態富縣,旅居興縣,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玉山古茶場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古道茶亭作為玉山臺地特有茶文化之一,急需得到保護和開發利用,據調研,在夾溪景區的婺臺古道間就有十多處茶亭,更應是省級旅遊區茶文化景點而加以開發利用。古道茶亭是雅俗共賞和諧社會的縮影,在茶亭的雅俗之名上就得到了一些反映,如俗稱唐婆嶺茶亭,因其高居山嶺,常有云霧棲駐而名曰“鎖雲亭”;又如以地為名的慄嶺茶亭,因亭傍忠義廟而又名“忠義亭”;畫眉嶺茶亭因亭旁有古松,又可遠看松樹嶺大松參天,而名曰“望松亭”。人坐其亭,品茶解乏,是真如幻,猶在古樸優美的詩情畫意之境。

萬凡撰文

二OO八年五月於玉山

古 道 茶 亭

採風行走在三州古道

萬凡攝

古 道 茶 亭

古道石橋

萬凡攝

古 道 茶 亭

望松亭

(國畫)  厲香嶽作

編輯排版:厲益凡

金華市中式油畫院

TAG: 茶亭古道玉山萬凡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