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開欄語】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110年前爆發的辛亥革命,以其驚心動魄的時代偉力,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成為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百餘年歲月山河,滄海桑田。

如今,在辛亥革命策源地廣東,遍佈各地的辛亥革命歷史記憶,早已融進了一個個地標裡、路牌中,融進了人們的生活裡。它們生動而深刻地向人們展示著那段崢嶸歲月,承載著不朽的革命精神。

今天起,羊城晚報推出《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革命印記遍南粵開拓精神助前行》專題報道,敬請垂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豐西西 薛江華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思琦 柳卓楠 薛江華(署名除外)

珠江水畔,長洲島上,辛亥革命紀念館已建館10年;島的另一端,黃埔軍校與之遙遙相望,它們靜靜矗立,回望著110年前那段風雲激盪的歲月——

1911年,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廣東是辛亥革命策源地,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南粵大地上,留下了許多辛亥革命時期仁人志士為振興中華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的歷史見證。

位於廣州黃埔區長洲島上的辛亥革命紀念館,是國內重要的辛亥革命歷史紀念地。10月11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辛亥革命紀念館,尋訪辛亥革命歷史印記,聽如今的文物守護者講述文物背後的難忘故事。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辛亥革命紀念館

【尋訪革命印記】

劍膽琴心,瞻仰能文能武的辛亥志士

辛亥革命紀念館建成於2011年10月,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是一座立足於全國的辛亥革命專題紀念館。為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最近,由辛亥革命紀念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主辦的“劍膽琴心——辛亥名人翰墨展”在辛亥革命紀念館拉開帷幕。

“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為了民族復興,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而在戰爭背後,他們揮毫潑墨,文采斐然。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能夠讓大眾瞭解辛亥志士們的另一面。”

辛亥革命紀念館陳列部工作人員張林介紹,此次展覽選取了孫中山、黃興等辛亥革命先驅們的41件(套)墨寶,包括孫中山為王和順題“博愛”橫披、黃興書贈吳崑“力不勝於膽”四條屏等二級文物,這些作品一方面彰顯了辛亥志士的政治理想和社會主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的藝術修為和情趣追求。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孫中山為王和順題“博愛”橫披

走進展廳,迎面看到的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兩幅墨寶,一幅是孫中山先生為王和順題的“博愛”橫披,另一幅為大眾常見的“天下為公”橫披。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展廳內展出的孫中山先生墨寶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孫中山題“天下為公”橫披

張林介紹,在這些書法作品中,蘊含著革命先驅們內心的不懈追求和革命理想。比如,展廳中懸掛著的一幅黃興“手書”: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有懷長不釋,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裡,荒城梅又春。”

該四條屏系書錄南宋詩人鄭思肖《德祐二年歲旦》,字裡行間透著黃興的革命思想。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展廳內展出的黃興墨寶。受訪者供圖

“當時許多革命志士都喜歡書錄南宋時期的詩詞,好像有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他們雖然痛心國之衰敗,但依舊抱有救國之心,內心是充滿希望的。尤其第二句中提到了‘中國夢’一詞,這也是中國較早出現這一詞彙的古詩詞,與現在我們的理念有共通之處,不謀而合。”辛亥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張長龍說道。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環顧展廳內,或是書錄古語表達心境的作品,或是與家人“閒聊”的日記書信,亦或是贈予親友的箴言,這些作品背後,是當年為振興中華不懈奮鬥的革命志士,亦是一個個鮮活的靈魂。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展覽現場。受訪者供圖

【對話文物守護者】

“80後”汪喜:

關注文物背後的每一個個體

來到辛亥革命紀念館二樓的保管部,“80後”的汪喜正忙著和同事們對一批文物進行鑑定。文物管理、收藏、整理、修復、研究……這是汪喜在辛亥革命紀念館七年工作的日常。

因為對博物館的熱愛,大學畢業後他便加入了博物館行業。如今作為保管部副主任的他,對館裡的每一件文物可謂如數家珍。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辛亥革命紀念館保管部主任汪喜。受訪者供圖

“我在2014年來的時候,整個館裡的文物只有258件,加上文物資料只有1000餘件。經過多年收集,現在已經有文物、資料等近一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204件。”

七年的文物工作繁瑣、細緻,但文物背後的諸多故事卻對汪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談及讓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文物徵集時,他忍不住淚溼眼眶。

那是2015年前後的一個下雨天,兩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帶著女兒來到辛亥革命紀念館,說要捐贈文物。可他們拿出來的文物,卻是一疊破到快掉渣的撫卹證,上面隱約可見梁業菘三個字。

他們告訴汪喜,梁業菘是辛亥革命炸彈隊的隊長,在一次製造炸彈過程中不幸犧牲,墓地也不知所向。梁家後人三代人尋找了近百年,依舊無果,希望託紀念館幫忙留意。

汪喜馬上對這張撫卹證進行了修復、複製,同時也把尋找梁業菘墓這件事放在心上。之後,在辛亥革命紀念館每年都舉行的“走讀廣州辛亥革命史”掃墓活動中,汪喜都會認真瀏覽烈士墓碑上的名字。

終於,有一次在銀河公墓掃墓時,在辛亥革命烈士墓區,他竟真找到了梁業菘的名字!那一瞬間他激動萬分,他立即打電話給梁家後人,對方感激不已。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讓我決定去關注革命中的每一個個體,更加敬畏文物。”汪喜說。

“95後”文錦峰:

收錄英烈事蹟,傳承英烈精神

10月8日,《辛亥革命英烈譜》在辛亥革命紀念館官網上線。這份英烈譜收錄了1895年至1912年間歷次起義的3000餘位英烈名字及事蹟資料,這是由該館與臺灣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合作共同完成的。生於1998年的文錦峰便是這項工作的骨幹人員。

文錦峰告訴記者,在1912年前後,孫中山先生為撫卹嘉獎革命志士,曾在國內設立多個臨時稽勳局,其中一項工作即是收錄繕正各省革命志士和英烈名單,共製成恤案表冊近14本。

100餘年後的今天,辛亥革命紀念館開始進行《辛亥革命英烈譜》收錄工作,但百年前的14本恤案表冊大多在戰爭中不幸散失,僅留有貴州省的一部分。

為此,文錦峰與同事們大量翻閱各地文獻資料,聯絡全國各地相關革命後人,校對、考證、錄入。雖然工作繁瑣複雜,但文錦峰並沒有畏難,而是沉下心來,進行著這項並不容易的工作。10月8日上線時,他們已完成了3000餘名辛亥革命英烈資料的收錄。

“這項工作還在進行中,還有許多英烈的事蹟沒有被發現和記錄,他們應該被歷史記住,他們的精神也應該傳承下去,這是我要一直做的事。”文錦峰說。

【人物訪談】

孫中山先生曾侄孫女孫雅麗:

用文化軟實力助力民族復興

盼家鄉文化產業迎來大發展

10月11日,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活動嘉賓參訪團先後到廣州市中山紀念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拜謁。在嘉賓團裡,有一位身穿中山裝的女性格外顯眼,她是孫中山先生的曾侄孫女孫雅麗。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紀念活動嘉賓參訪團到廣州市中山紀念堂拜謁

活動間隙,孫雅麗接受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的採訪,她告訴記者,參加完10日在北京召開的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之後備受鼓舞,現在也常來中山,希望能為家鄉的文化建設貢獻一己之力。

孫雅麗出生於中國香港,其曾祖父乃孫中山之兄孫眉。父親孫滿在祖父和父母相繼離世後,與兄弟孫乾一起由孫中山接到身邊撫養並供書教學。孫滿晚年在族譜的序言裡寫道:“民國六年,先嚴為國捐軀,其時滿12歲,乾僅10齡,先依祖母譚太夫人鄉居,稍後又到廣州,蒙國父撫育,得以聆聽教誨”。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上馬馳驅革命路,下馬熱血繪丹青

孫雅麗在中山紀念堂參加拜謁活動

受家風傳承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孫雅麗,放棄了在澳大利亞電影局的工作和當外交官的機會,回國參與制作中國電影,希望利用自己在國外多年的經驗為中國電影出點力,並率先將中國電影發行至海外。

2006年,孫雅麗作為孫家代表之一來北京參加紀念孫中山誕辰140週年大會,這也是她首次參加國家級的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

這次活動之後,她開始思考:身為孫家後人,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多作貢獻,讓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族畢生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影響更多的人。

思考之後,孫雅麗作出了第一步實踐——2016年11月,接近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之際,她發起成立了“孫中山文化基金會”。

在經歷過草創期的艱難後,基金會迎來了壯大和發展:基金會先後開展了環境與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影視傳媒和支援女性等多個專案,見證了象牙買賣的禁止,並積極參與支援了有關孫中山思想及文化的學術論壇等活動。

現在的孫雅麗,經常往返於北京和中山兩地。對於廣東和中山這些年的變化,她也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我覺得自己最能出力的地方,還是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這兩方面。”孫雅麗說,文化教育是民族精神之基,能為中華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是她最大的心願。

近年來,她常回中山,她覺得中山文化底蘊豐厚,希望能夠在中山多從事一些文化方面的事業。“文旅,也是先有文再有旅。過去的廣東人比較務實,看重經濟建設,現在文化建設被慢慢提到了重要位置”。

孫雅麗希望中山能夠更重視本土的文化產業建設,自己也願意為此貢獻力量,“當下國家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在不少方面實現了先輩當年的理想,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作為孫家的後人,我深切盼望海內外華人團結起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兩岸和平統一而努力”。(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出品 | 劉海陵 林海利

策劃 | 孫璇 林潔

統籌 | 黃麗娜

責編 | 吳瑕

TAG: 辛亥革命紀念館孫中山文物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