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官窯瓷器特徵

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製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嚴格地來講狹義的“官窯瓷”又分為兩種:1、御窯瓷2、官窯瓷

由於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採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淺談:官窯瓷器特徵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製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 江蘇揚州一帶)。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覆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佈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所謂御窯瓷,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等級森嚴,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淺談:官窯瓷器特徵

御窯瓷在嚴格的等級規範下,作為皇家專用的瓷器,其下細分為:

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紋樣方面,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只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系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王府瓷:型制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一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制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官窯 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官窯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徵之一。它無精美的雕飾以譁眾,也無豔彩塗繪以媚人,唯以古樸莊重的造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協同紫口鐵足之美,形成了和諧優美、神完氣足的藝術珍品。

好的瓷器數量少,而且藏家只入不出,現在市場的趨勢是觀望清三代以後的皇家瓷器,從中尋找好的東西,價位適中,但前景不可估量。幾百年來,成千上萬的中國藝術品、文玩品“流走”海外,此中既有正常文化往來、文化貿易,亦有燒殺搶掠之下流失之珍寶。上世紀90年代起,國力增強、民間資本積累使中國人踏上海外尋寶之旅。

淺談:官窯瓷器特徵

如今,這股資本驅使下的“熱情”已燃遍全球,近年來拍賣場上中國古董藝術品屢創天價就是明證。據相關統計,1996年之前,海外迴流文物還不超過國內文物拍品總數的20%,而目前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40%左右,百萬級以上的藝術品,目前海外迴流的拍品則要佔到70%以上。

在海外迴流藝術品中真正的精品,比如各種清代皇室瓷器,以及那些存世量少、知名度高、傳承有序,或具有特定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其升值潛力必然大於其他藝術品。

官窯瓷器的鑑定方法:一。首先看外型,包含線條的收放、形狀等。

第二,胎釉彩。我們以清朝為例,康熙時期特點是“緊皮亮釉”,釉面緊繃在胎體上,胎很健康,斷口像貝殼相同硬,斷面像糯米糕的切面相同細,藍彩透徹亮麗。雍正時期的胎最白,含雜質最少。乾隆時期胎體皎白細膩,瓷質堅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勻淨,多數是青白釉,少數為粉白釉,光澤瑩潤。

第三,紋飾。紋飾與其時的社會習俗和皇帝的審美情味緊密聯絡在一起。比方,康熙時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馬人”較多,表現古代戰爭場面、戰馬嘶鳴的大場面較多,而康熙後期社會現已安靜下來,則有耕織圖等。雍正時期已根本沒有“刀馬人”紋飾,花卉、花鳥較為盛行,考究俊美,規劃也愈加合理。乾隆時期紋飾雜亂,點綴繁瑣,受西洋的影響較為顯著,比方有西方婦孺、兒童畫等等。

第四,款識。官窯款多六字、四字的,比方“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從字型上看,康熙時期多楷書款,雍正時期楷書、篆書偏重,乾隆時期重篆書,嘉慶、道光時期多篆書,咸豐以後又開端注重楷書。從筆畫上看,康熙時期筆畫有力,而雍正則顯得整齊標準。

TAG: 官窯瓷器釉面時期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