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瞭解北京歷史沿革的普及性讀物

《北京傳》的結構很簡單,是一條線,以周、唐、遼、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為座標點,分述各歷史階段北京城市發展和變遷,串講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首都史,讓人對北京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歷史沿革,有了清晰的認識。為避免枯燥,在每章後配有副章,選取各階段有代表性的地理、建築、人物,如郭守敬、明長城、老舍等,予以重點介紹和評點。

作為一本普及性讀物,《北京傳》對讀者瞭解北京歷史沿革會有幫助。如果要深入瞭解北京的文化內涵,《北京傳》只是帶你進門,內部的豐富多彩,還得透過其他途徑去了解和體驗。

筆者多次去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的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參觀,那裡出土的堇鼎、伯矩鬲均為文物重器,由此也形成了北京“鼎天鬲地”的文化意向。如果把腳步向周邊延伸,把涿州、滿城、易縣等地的博物館和遺址都考察一遍,會對北京城的起點燕國有更多的瞭解。接下來,把北京的宮殿、寺廟、陵寢、遺址、紀念館等逐個看來,在公園、衚衕、商業區轉上一轉,再從有關北京汗牛充棟的史學、文學、建築學作品中精選幾種讀上一讀,北京的樣子就顯出來了。

趙珩先生在《二條十年》釋出會上表示,他最不贊同的就是“老北京”、“京味兒文化”的說法,“京味文化這個提法將北京文化市井化了,北京文化是多元的,北京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城市。《北京傳》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續寫的題目,也是每個對北京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嘗試的課題。

讀後有三個小意見,羅列如下:

一、58頁,說永定河是“一條唐代古河道的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貶義詞,在此無貶義,應該換個詞。

二、206頁提到“熊貓環島”,熊貓環島2005年拆除後,已無望恢復,時隔15年,這一地名逐漸淡去,換成當前說法,交待一下此處曾有個熊貓環島即可 。

三、書的最後一部分,在談到北京未來城市規劃時,多次提到“一核一主一副”等內容,有重複,顯得囉嗦。

TAG: 北京環島文化熊貓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