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看見,犯人吃米糠而豬在吃細糧,就令殺豬給犯人吃

1. 升任刑部清吏司主事

王陽明早年熟讀兵書,精通排兵佈陣,他把這些軍事指揮方法用到了土木工程上,他的軍事才能,在修建威寧伯王越的墳墓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運籌帷幄的指揮能力也在統率民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修建王越墳墓這件差事完成得相當漂亮,使得朝廷的同僚對王陽明的統帥才能都刮目相看。而王陽明自己也切實地感受到了統御之權的威力,能夠掌握實權才能夠用眾、服眾,才能幹成大事。

弘治十三年(1500),王陽明完成督造威寧伯王越的墳墓任務,觀政期滿,被授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一職。

王陽明看見,犯人吃米糠而豬在吃細糧,就令殺豬給犯人吃

這個職位是有實權的,在明朝,最高一級的行政機關是六部,每個部又都設定尚書,左右侍郎,在這下面就是清吏司。

雲南清吏司主事不是去雲南,而是在北京的刑部分管來自雲南的案件。當時處於邊境的雲南常發生暴力事件,王陽明進入刑部可以說是最能夠體察民情,卻也是最能夠感受到腐敗。

2. 殺了豬給犯人吃

29歲的王陽明當時正是躊躇滿志、期待能夠建功立業的年齡。當時的他對朝中碌碌無為的同僚們甚是反感,他很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切實努力而有所作為。

雖然是當官,不過道理其實和為學讀書是一樣的。

如何做事?以何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期間他也有深刻的感悟。公正判決、不徇私枉法等重重考驗都要取決於執政者內心的想法和觀念。

當時,刑部的設定中有提牢廳,廳中又設專管囚犯的獄吏數人,刑部的各司主事每個月都要輪流去提牢巡視值班。

王陽明看見,犯人吃米糠而豬在吃細糧,就令殺豬給犯人吃

十月,輪到王陽明。這是他第一次巡視,正值牢獄晚飯時間,王陽明走了一圈後發現,囚犯吃的竟然是伴著水的米糠。他很好奇,問隨行的獄吏,回答說是缺糧。

王陽明又走了一圈,偶然聽到豬的叫聲,走近一看,竟然有個豬圈,幾十頭肥碩的豬正在爭食槽中的白麵細糧。王陽明頓時明白了,牢獄不是缺糧,糧食都給了豬,哪裡還有人吃的。

其實這種情形在當時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是王陽明初入仕途,剛到刑部,見得少而已。

從牢獄回來後,王陽明訓斥了所有的獄吏,當場下令殺掉牢中養的豬,並分給囚犯吃。

這件事情如果從當時的官場來看,只能說他是個剛入官場的毛頭小夥,不夠成熟,但是從王陽明自身的思想來看,這就是他所提倡的良知。

王陽明的差事所要做的事情非常繁瑣,尤其是秋決之時,各種變故弄得王陽明心力交瘁。一個月的當差結束後,他感到如釋重負。

3. 為冤假錯案平反

在刑部做事的第二年,王陽明被派往直隸、淮安等府與當地巡撫獄吏一同審判重犯。

雖然他的職位不高,但是從刑部來的,屬於中央官員,在審判囚犯時也有很大的決議權,其他審判官自然也都得尊重他的意見。

王陽明看見,犯人吃米糠而豬在吃細糧,就令殺豬給犯人吃

這使王陽明能夠按照自己的判斷,做出裁決。對於這個差事,王陽明感到莫大的興奮。

一向做事嚴謹認真的他,總要反覆對照證據和當朝的法律條文才會做出判決。他的這段經歷被學生們記載為“所錄囚多所平反”,看來一向公平的王陽明應該平反了很多的冤假錯案。

4. 繁忙之後寄情山水

忙完淮北的公事之後,王陽明終於可以忙裡偷閒來放鬆一下,去做他喜歡的修身養性了。

於是,他來到了九華山。一登上山,就立即陶醉於眼前的青山秀水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繁雜,內心極為寧靜。

寄情于山水,心情頓感愉悅,心性得以恢復,詩興也得以復歸,他一口氣寫下30多首。

無拘無束的大自然,正好能夠襯出官場的束縛。為政或為學,王陽明的內心一種都在左右搖擺。

遊刃於二者之間,卻也激發了他的思考和豪情。兩樣看似截然不同的事情,如此相得益彰,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不過名士只是一種風格,終究不是職業。

正如他下山時所寫的詩句:“明日歸城市,風塵又馬鞍。”

王陽明看見,犯人吃米糠而豬在吃細糧,就令殺豬給犯人吃

在兵部期間,王陽明是和其他同僚思想不同的名士,他有自己的做事原則,有自己的行事風格,他把為政和為學融為一體,這正是他後來提出“事上磨練”的心學修煉術。

從繁忙勞苦中抽身,在大自然中體驗寧靜,讓身心都得到休息和滋養,王陽明這種做法值得現代人學習。

備註:圖自網路侵刪

作者:嘞一李,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滬上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

如果喜歡,請點贊、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TAG: 王陽明刑部清吏司獄吏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