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李白從青年時期就離開家鄉安州,開始漫遊名山大川,飽覽祖國壯麗的山河的遊歷行程。他在遊覽東嶽泰山時,結識了道教人士吳筠,李白的才華給吳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吳筠進入宮廷,他便向朝廷舉薦了李白,這當然是後話了。

天寶元年,李白的足跡踏上了繁華的都城長安,當時的長安名流如雲,全國文化界的名人都彙集在這裡。在長安,李白結識了賀知章,兩人意氣相投,豪放縱逸是他們共有的氣質特徵。他們一見如故,飲酒賦詩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龜換酒”的典故說的就是賀知章和李白飲酒的故事。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得到好友賀知章、吳筠等人的極力推薦,在文化氣息濃厚的長安城裡,李白的詩名廣泛傳播。在機緣巧合之下,他來到了唐玄宗面前,李白飛揚的文采和錦繡的詩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愛,被封“翰林待詔”,供奉翰林,專門為唐玄宗寫詩文以供娛樂。

天寶二年,唐玄宗帶楊貴妃在沉香亭賞花,派樂師李龜年下聖旨召李白來作詩助興。此時李白在翰林院任職,他應唐玄宗之令,提筆寫下三首讚美楊貴妃和牡丹花的絕句,就是《清平調三首》。

李白將才思傾瀉在筆端,詩筆揮灑自如,相互鉤帶,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調》是這樣寫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第一首開篇的七個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看見雲霞而想到衣裳,看見牡丹花而想到人的容貌。也可以說詩人把衣裳想象為雲霞,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情景交融的七個字,給人帶來的是花團錦簇與雍容華貴集於一體的感覺。

牡丹在唐代大規模進入人們的審美玩賞視野,是一件富有傳奇色彩的宮廷文化事件。初唐、盛唐時期,由於武則天、唐玄宗、楊貴妃等人的特殊審美興趣,宮廷中形成了玩賞牡丹的風氣,並體現出求新求奇、追求巨麗之美的審美趣味。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在為數不多的盛唐時期牡丹詩詞中,因審美觀賞及具體創作情境的不同,以及作者個體情懷的差異,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向。李白、王維等詩人應制創作的牡丹詩,一方面體現這種審美趣味,另一方面又與宮廷生活有密切關聯,這一時期的牡丹詩,則給牡丹審美文化注入了最早的一縷文人化氣息。

李白的詩句,大意是說當人們見到飄逸流動的雲霞就聯想到楊貴妃華美的衣裳,見到盛開的嬌豔的牡丹花就聯想到楊貴妃豔麗的容貌。楊貴妃的衣服在詩人的筆下如天邊雲霞和霓裳羽衣一般輕盈,它們簇擁著楊貴妃嬌美的容顏。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雲想”二字是詩人空靈絕妙的想象。詩人以飄逸流動的雲霞讚美楊貴妃服飾的飄逸出塵,透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的容顏與衣裳之美,表現出楊貴妃的富貴之態,宛如仙子一般。楊貴妃此前曾有道觀生活的經歷,道號“太真”,“真”在道家術語中含有“仙”的含義,這樣的寫法又與詩歌主題緊密地貼合在一起。

詩中兩個“想”字,是李白從觀賞者的視野中進行描寫的。因為詩人奉召來到興慶宮龍池東沉香亭前,他見到朦朧月色下盛放的嬌豔的牡丹花與沉香亭中的楊貴妃後,靈感迸發,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詩人以雲霞聯想楊貴妃服飾的華美、氣質的出塵,是建立在月色朦朧、華燈初上時的興慶宮的讚美和想象上的。所以雲霞是詩人的想象,以想象中雲霧縹緲的仙境暗喻興慶宮,以瑤臺暗喻沉香亭。

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豔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

接下來詩人將想象力發揮到了極致,由眼前的牡丹花聯想到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瑤臺。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詩人在時空的轉換、挪移中,以想象寫現實。在想象的情景與現實情景的對比中,詩人認為:這樣天姿國色與花容月貌,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如果說第一首是從空間來寫的話,第二首從時間來寫的,詩人想象的場景是楚襄王的陽臺以及漢成帝的宮廷。李白的第二首《清平調》是這樣寫的: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起句“一枝紅豔露凝香”,詩人筆下的牡丹花嬌豔凝香,帶著露水,這一句從顏色與香味兩個方面寫牡丹花的嬌豔,不但寫出了天然的美,而且寫出了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詩人以花寫人,用牡丹花的顏色、香味、和美麗襯托楊貴妃的花容月貌。

“雲雨巫山枉斷腸”,化用楚襄王與巫山神女的典故。詩人把上句的牡丹花擬人化,指出楚襄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哪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

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依靠新妝,哪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貴妃,楊貴妃不施粉黛,雍容華貴的形象便已是絕色天然的美人了。

詩人用抑揚法,化用典故,借古喻今,抑巫山神女與趙飛燕,以抬高楊貴妃的花容月貌。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託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貴妃身形豐腴。“環肥燕瘦”的成語就是形容趙飛燕和楊玉環的。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後人據此進行了不切實際的杜撰,說楊貴妃非常喜歡李白的這三首《清平調》,時常吟詠。並且說李白做此詩時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認為李白的行為對自己是一種侮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趙飛燕身形的纖細,譏諷楊貴妃豐腴的身形,以趙飛燕私通宮闈的事情,暗諷楊桂鳳宮闈的不檢點。

其實這都是後人的一番憑空臆造。假如李白真的在詩中隱含了這樣的用意,首先與應制詩的主題大相徑庭,其次李白渴望得到朝廷的賞識,這是他積極入世的原因。因此,李白詩作的真正意圖就是抑古尊今。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如果第二首是從時間來寫的話,在第三首中,詩人的目光和視野又回到眼前的現實,點明宮中的沉香亭北。這一首中的“春風”和第一首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李白的第三首《清平調》是這樣寫的: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開篇兩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詩人將筆墨從對仙境的描繪返回到現實的描寫中。“傾國”意思是美人,當然指楊妃。

詩作的行文到此處時,李白才正面點出主題。詩人用“兩相歡”三個字,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體。“帶笑看”的主體人物是唐玄宗,這三個字使牡丹花、楊貴妃、唐玄宗三種形象融為一體,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三位一體的章法在此處達到高峰。

由於第二句的“笑”,引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暗指唐玄宗。這一句把牡丹與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最後一句照應主題,點明唐玄宗與楊貴妃賞花的地點在沉香亭北。沉香亭,顧名思義,就是用名貴的沉香木建造而成的亭子,牡丹花盛開在亭外,賞花的人倚靠著亭子的欄杆,這是一個有花、有月、有人的浪漫的夜晚。

在這個花香流動、春風怡蕩的夜晚,一首首清平詞調從李白的筆端傾瀉而出。當李龜年吟唱的清平調旋律繚繞在沉香北亭的上空時,他們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氣象。

《清平調三首》是李白所作的組詩,第一首以蟾宮閬苑的仙女稱讚楊貴妃的美豔;第二首以楚襄王和趙飛燕的典故稱讚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第三首把牡丹花、楊貴妃與唐玄宗糅合為一體來稱讚她的幸福。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主要讚美楊玉環的美,將人與牡丹花對比,並且極力渲染了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情景。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以花比人,令人覺得人花爭豔,人比花美,成了古今應制詩的絕唱。

這三首詩,辭藻華美,詩意行雲流水,詩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將花與人融合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既是寫花,又是在寫人,在月色下,花容、人物與月貌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再如“一枝紅豔露凝香”一句,也是既寫了人,也寫了物,人與物交織,景與情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李白給楊貴妃後了三首詩,詩意美不勝收,第一首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這三首《清平調》,如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詩人沒有刻意地描繪,沒有刻意地堆砌辭藻,反而讓詩意一氣呵成、流暢自然。

詩歌好不好,讀者的感受很重要,讀者最有發言權,讀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使人們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讚賞。這三首詩,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為人所激賞,光從讀者這一層面評判的話,就是非常好的詩歌了。

TAG: 李白楊貴妃牡丹花清平調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