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Анданте Кантабиле)

這首常用於絃樂合奏或小提琴獨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於1871年寫作的《D大調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而《D大調絃樂四重奏》也正因有這個傑出的樂章,才特別受到世人的鐘愛。《如歌的行板》 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vid”:“g3204c92nru”,“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2779630879_640480/0”,“desc”:“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柴科夫斯基自己曾說過:

“只有從藝術家靈魂深處傾瀉出來的音樂,而又被靈魂所感動的音樂,才能感動聽眾,佔有聽眾。沒有觸及內心,就不可能有音樂。”

他的《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大概是這樣的音樂,稍微對老柴有點了解的人很多可能不知道《第一弦樂四重奏》,但卻大多能聽出“如歌的行板”,它也經常作為獨立作品而單獨演奏和欣賞,是柴科夫斯基的熱門曲目之一。

該曲主題採用俄羅斯民歌《凡尼亞坐在沙發上》,該曲的第一次演出是1888年2月在Marie de Benardaky巴黎家中的私人音樂會上,由Edouard Colonne負責絃樂,由Anatoly Brandukov擔任獨奏,由老柴指揮。

五天之後,這件作品在巴黎的第16屆夏特萊(Ch telet)音樂會上由前述原班人馬進行首次公演。此曲莫斯科的首次演出則在1891年11月,也是由Anatoly Brandukov擔任獨奏,老柴指揮。

全曲大概7分鐘,本來是為大提琴獨奏和絃樂團而作,後來被改編成眾多版本,包括全絃樂團演奏、大提琴獨奏、管絃樂伴奏,以及各種樂器組合演奏。

1876年,為了迎接大文豪托爾斯泰的造訪,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向托爾斯泰致敬。在演奏“如歌的行板”時,和柴可夫斯基並肩而坐的托爾斯泰感動得流下淚水。

而在我國文藝界,更流行的一句話大概是托爾斯泰的“我觸到了苦難人民靈魂的深處”。

這句話幾乎和這首曲相提並論,一樣出名。這句話抓住了這首曲的精髓,也是其在我國如此風靡的原因吧。

這句話現在我能找到最早的出處是伏雲在《人民音樂 》1983 第9期發表的《與俄羅斯人民的靈魂深處》,伏雲沒有說明這句話的出處,只說“在俄國的音樂史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事實上,托爾斯泰並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句話的英文搜尋除了一篇中國發的翻譯文章,在谷歌沒有結果。以托爾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組合搜尋也查不到任何相關說法。

托爾斯泰潸然淚下都有提及,柴可夫斯基自己的日記也有記載,

“比鄰而坐的托爾斯泰留下了淚水,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榮耀的時刻,也是我一生中對自己的創作力最引以為豪的時刻”。

在結束訪問後,托爾斯泰確實給柴可夫斯基寫了一封信,在老柴的弟弟莫傑斯特寫的《柴可夫斯基的生平與信件》一書中,托爾斯泰的信全文如下:

親愛的柴,在仔細研究了一番後,我決定把這幾首民歌送給你,在你手裡他們將閃閃發光。看在上帝的份上,請用莫扎特/海頓的風格處理它們,而不要用貝多芬/舒曼/柏遼茲學院派(他們只是為了聳人聽聞而努力)的風格處理它們。

那天我本來還想與你深入探討音樂,苦於時間有限,而我完全沉浸在作品的享受當中。

那天是我在莫斯科最值得回憶的一天。我發現,我一生在文學上的努力,回報還不如那天聽你的音樂來的深刻。

尼古拉。魯賓斯坦是個有魅力的人,請替我再次致謝。

在所有神聖和高階的藝術中,只有你的音樂給我留下如此純粹和深刻的印象,除了把這些歌曲給你,我還能給誰?毫無疑問你是這些歌曲的最佳擁有者。

我還沒研究你的作品,在研究完後我將冒昧把我的見解給你,無論你是否願意見到——因為我欽佩你的天賦。祝好!

毫無疑問托爾斯泰對《如歌的行板》給予了極高的讚美,但是“苦難人民靈魂的深處”顯然更符合我國的語境,更像出自我國的語句。

該樂章的手稿(省略了大提琴部分)現儲存在坐落在莫斯科市郊克林的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館。

王蒙喜歡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於是寫了一篇名為《如歌的行板》的小說。

如果夜闌人靜,你諦聽了《如歌的行板》,你也許能夠再次落下你曾經落過的淚水。只要還在人間,你就不會完全麻木。

願這首曲子也能到你靈魂深處,洗禮那些不願示人的傷痕,治癒曾經和未來可能遇到的苦難。

樂曲分析:

第一部分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基本上是民歌主題的呈示與變奏。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覆而成。第一主題源自於俄羅斯民歌《凡尼亞坐在沙發上》,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

中部是主調風格,單二部曲式結構,聲部之間形成對比。以大提琴和中提琴撥奏“16 65 ”固定動機為背景的半音下行,使人聯想起俄羅斯民間彈撥樂隊的合奏效果;中聲部嘆息般的切分節奏為襯托,表現出不可揮去的壓抑心情;而第一小提琴在主調上方小三度的降D

大調上奏出帶有祈求色彩的音調訴說著主題,充滿著熱情和希望。進入第二段音樂轉入主調的同主音小調降b小調,使這種壓抑在內心的情感表現得更為沉鬱而悲切。音樂在開放的屬和聲上結束,從而順利地引出了再現部。

第三部分是再現部,是第一部分的減縮再現,為單二部曲式結構。音樂的發展層層遞進,具有民歌音調的主題重複出現了三次,使音樂主題的情緒不斷地增長。音樂發展的時斷時續、忽強忽弱,好似在無法控制的悲傷情緒中時而發出的抽泣,深深地表現出難以言表的哀傷和那傾訴不盡的苦痛。

樂曲的尾聲十分龐大,有48小節。通常在音樂創作中出現較長的結尾,一方面是對整個作品的對比材料加以綜合概括;另一方面的功能在於肯定主要調性。《如歌的行板》則將尾聲分為三部分,是對中部及首部材料的綜合概括。透過結束型的的陳述方式來強調主調的功能性,來實現全曲調性上的統一。

TAG: 行板如歌柴可夫斯基托爾斯泰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