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官故事】大詩人陸游與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篤?

【錦官故事】大詩人陸游與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篤?

崇州陸游祠裡,有一座亭子名“

同心亭

”,亭柱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

並馬南鄭肝披膽瀝;

和詩西川桂馥蘭燻。

這“同心亭”是由兩座亭子相互交加而成的,恰似連體並肩、緊緊偎依、親密無間的兩位朋友。這是專為紀念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和蜀州名人

張季長

的友誼而建的。這亭名,這楹聯,高度概括了陸游和張季長的友誼。陸張二人相交四十年,情深誼摯,白首彌篤。在陸游留下的不朽詩篇中,有四十餘首是有關張季長之作。

【錦官故事】大詩人陸游與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篤?

▲ 陸游

張季長,南宋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陸游,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這兩位出身相同的文人是在投身軍旅後相識的。那是在乾道八年(1172)和金人作戰的南鄭前線,陸游和張季長同在宣撫使王炎的軍幕中,種下了友誼的種子。由於他倆抗金主張相共,愛國思想相通,互相切琢激勵,遂成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如陸游所說:“

邂逅南鄭,異體同心,有善相勉,闕遺相箴。

乾道九年(1173),張季長入京奏事,即留京中為秘書省正字。不久,王炎罷南鄭宣撫使,陸游也離開南鄭前線到四川,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爾後,到張季長的家鄉蜀州先後兩度任通判之職。第一次是乾道九年春到職,任至五月改調嘉州(今樂山)。淳熙元年(1174)二月,陸游二次回到蜀州,以通判攝理州事。陸游兩任蜀州,未暇顧及到江原去拜會張季長的家人。直到淳熙元年十月,陸游已在成都幕府任上,下縣經過江原,便特意去拜謁張老,並留宿張家。淳熙四年(1177)冬,丁憂期滿除服,張季長二次至成都,才與陸游話舊同遊。同遊之中,他倆寫了不少唱和詩,共抒憂國之懣,用世之懷。陸游在唱和中還念念不忘蜀州風物,如《次韻張季長正字梅花》一詩中“萬里西湖驚夢斷,二年東閣憶幽期”,就是追懷蜀州罨畫池毗鄰的勝境東閣紅梅的(一說:東閣紅梅在州衙內)。到淳熙五年(1178)春,陸游東還入吳離開成都時,張季長又特地第三次到成都,專為陸游送行。船要開了,他倆在江邊緊緊握手,難捨難分。對二人這段重逢、同遊、送別的友誼經歷,陸游在《祭張季長文》中追憶道:“

公以憂歸,我亦陸沉,久乃相遇,垂涕沾襟。宿好未遠,舊盟重尋,駕言造公,公已來臨。我唱公和,如鼓瑟琴,送我東歸,握手江潯。……

【錦官故事】大詩人陸游與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篤?

▲ 清光緒年間繪製的罨畫池地圖

陸游東歸不久,張季長也離鄉還朝為少卿,後又出湘中、河南任職。淳熙十三年(1186),張季長任川北利州路提刑時,陸游在浙江嚴州做州官,兩人一蜀一吳,天各一方,只能以書詩往來而已。陸游有《後園獨步有懷張季長正字》一詩云:“

故人已到梁州未?尺紙東來抵萬金。

”可見他們之間思念之切。共同的道德情操,把他們的感情連在一起。“

半生去國風埃面,一片憂時鐵石心。

”這種堅如鐵石、始終不渝的憂國憂時之心,正是他們深厚感情的基礎。張季長一遇有人東去時,便託請代為看望陸游,還曾千里迢迢,給陸游寄去過一個洮硯。不過,他們畢竟無緣相見了,只有靠書詩來發展他們的友誼,並從中得到無限的欣慰。陸游所謂“

無由促膝暫握手,每得寄聲聊解顏

”和“

今朝更有欣然處,萬里知心一紙書

”,正是抒發這種感慨的。

紹熙五年(1194),張季長年逾花甲,從大理少卿任上去職歸家。後來陸游入都修史,還想邀他還朝共事,未果。開禧三年(1207)春,張季長卒,享年約七十五歲,贈官“大卿”。陸游聞耗,芝焚蕙嘆,悲痛之至。時他已是八十三歲高齡,仍強打精神,忍受著失去摯友的悲哀,為張季長寫了祭文,題為《祭張季長大卿文》,追懷了他們之間的交往,頌揚了他們純真的友誼。誠如陸游在祭文中所說:“

嗚呼,世之定交有如某與季長者乎!

【錦官故事】大詩人陸游與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篤?

▲陸游祠

陸游和張季長的友誼長留人間。陸游在《吳體寄張季長》中寄託過他深情的祝願,“

兩家子孫各長大,他年窮達毋相忘。

”近八百年過去了,今天,人們仍未忘卻這兩位歷史名人的友誼故事,並從中受到新的啟迪。

誰道文人必相輕?陸張相親結同心。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汪洋

圖文校對:南波萬

技術支援:毛聲文

TAG: 陸游張季長蜀州友誼張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