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技!這片用紅木雕刻的枯葉,最薄處只有0.1毫米

不久前的一天,坐在張旭的工作室裡,他向我們展示了他近期設計製作的一件作品:一片用海南黃花梨雕刻的枯葉。這片僅有巴掌般大的枯葉,採用了雙面雕工藝,刀法陰陽相間,厚不過0。1毫米、重量僅2。45克,其質感和外形絕似真的樹葉——無疑,對於傳統紅木雕刻技藝來說,張旭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神技!這片用紅木雕刻的枯葉,最薄處只有0.1毫米

南通的紅木雕刻久負盛名,幾乎與紅木傢俱同時出現——雕刻件應是傢俱的副產品。因為紅木的珍稀和昂貴,當年,工匠們一般不會有意將大料剖開專門製作玩件,而是用製作傢俱時鋸下的零料進行加工。南通工匠的用心為人們所公認,北方木匠曾經讚歎,“傢俱做好了,掃掃地就剩一把鋸末。”他們也因此被冠以一個美名:木秀才。

神技!這片用紅木雕刻的枯葉,最薄處只有0.1毫米

在長期的實踐中,南通的紅木雕刻逐步形成了結構精巧、木紋清晰、做工精美的特點,在全國同行業中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2004年,張旭從家鄉錦州來到南通從事紡織品銷售,後來又轉入家裝行業。在此過程中,他逐漸對南通的紅木雕刻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至於後來乾脆將主業交給愛人打理,而自己則專注於紅木雕刻的研究與創作。也許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和勤奮,也許是因為有著超人的藝術天賦,從2013年入行到2018年作品登上深圳文博會的展臺,張旭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

神技!這片用紅木雕刻的枯葉,最薄處只有0.1毫米

張旭在研究新作品的創作。

然而,天生不願滿足現狀的張旭已不再醉心於對前人的重複。他說:“作為一門傳統手藝,做得再好也不過是遵循幾百年前先輩的標準。以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對材料性狀認知的加深,我們應該有一個更高的標準,應該創造出迥異於前人的作品。”

神技!這片用紅木雕刻的枯葉,最薄處只有0.1毫米

這片秋葉的分量不足五克。

因為之前的朝於斯、夕於斯,張旭很快發現,不同的木材充盈著特殊且秀美的形式意味,其每一處肌理細節中都蘊含著生命的氣息,凝聚著天地的精華。紅木雖然極其堅硬,但是,如果能夠以巧妙的方式,針對材質本身的自然紋理、性狀加以改造,那麼就能創造出柔美而更具美學韻味的作品。

張旭最初的嘗試是將紫檀削刮成竹篾般薄的木片,然後,採用編織工藝將它製成扁壺、天球瓶等中國傳統經典瓷器的造型。張旭介紹,這一過程絕不能採用化學等手段改變木材的分子結構,而必須道法自然,透過工藝的提升達到“百鍊鋼化作繞指柔”的神奇效果。由此,將南通地區木雕技藝推到全國乃至世界高度的超薄雕刻技藝初現端倪。傳統木雕有圓雕、透雕、浮雕和線雕等多種工藝手法,將這些手法自如地運用到超薄雕刻技藝中是張旭對木雕藝術的又一大貢獻。

神技!這片用紅木雕刻的枯葉,最薄處只有0.1毫米

紅木雕刻的銀杏葉。

張旭後來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樹葉,最大的不過5克,最小的還不足1克,多采用圓雕和透雕的手法。圓雕講究的是整體表現,它要求雕刻者必須從全方位考慮作品的造型;透雕工藝則要求在造型的疏密虛實、方圓頓挫的交織變化中,表現精巧入微、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

縱觀張旭的作品,雕工精緻、刻畫細膩,枯葉的脈絡分明、肌理清晰,尤其是殘留的葉肉部分更是刻畫得薄如絲綢、幾可透光。能以木料的材質表現出這樣的效果,足見創作者藝術素養之高和創新能力之強,他顯然已經悟出了木作手藝中所蘊藏的“道”——化剛為柔,剛柔並濟。

文|記者趙彤

END

歡迎廣大網友積極供稿

TAG: 張旭雕刻紅木南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