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文學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有小說、敘述等多種表達方式。我們最先接觸到的文學表達方式便是散文。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寫作方式靈活,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語言優美等特點。

且散文對於剛接觸到文學寫作的學生們來說會比較簡單易懂,散文中會出現許多優美的詞彙來吸引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所以學習散文來成為我們寫作的敲門磚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提起散文,就不得不說散文大家朱自清。朱自清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大多都是讀他的文章長大的,從《匆匆》到《背影》,我們的美文字上少不了對這兩篇文章的美言美句的抄錄。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筆者特別喜歡朱自清《匆匆》中的那句: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那時候年紀小,還不明白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只是打心裡覺得這句話很美又富有深意,打那以後便深深地迷戀上朱自清的文章,漸漸的他成了我寫作上隱形的老師。

朱自清的文風,沒有魯迅那樣的犀利直指人心,他的的字裡行間少有批判性的文筆,可就在這樣看似“柔弱”的文風中又隱隱投出一絲力量。他的彷佛能筆下生花,所有的事物花草皆因他被賦予生命的力量。如果是魯迅的筆是一把刀能直指人心,那朱自清的筆一定是一股微風將你拍醒。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初識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江蘇人士。因父輩家學淵源,他從小就受到許多文化薰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豐富,他的文人氣質越發的突出。

1816年他成功考進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成為北大哲學專業的一員。在校期間,他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傳播新思想。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而他將名字中的“華”改為“清”其實是有典故的。典故出處於《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汙,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朱自清雖擅長寫抒情類的文章,但為人是非常的硬氣、非常有風骨的人。具體事例就說到,那時候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這件事在很多歷史文獻上均有記載。很多人就以為朱自清是被活活餓死的,為了保全中國人的顏面,最後餓死也沒有吃飽美國一顆糧。

最開始筆者也是這麼認為,因這件事朱自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又高大許多。但漸漸的接受到的訊息越來越多,認識到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由繭撥絲

從各種歷史文獻上再去看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而餓死這件事,似乎並沒有那麼絕對。

朱自清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他當時已病入膏肓,開始吃不下飯,甚至有時吃一點飯就感覺撐得不行,只能吃一點東西。而導致他病重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朱自清家庭貧困,他不僅要照顧一個大人連帶著還要照顧八個孩子。

在當時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糧食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讓家人能夠吃飽一些,他每天都只吃一點點的米飯,為的就是能將更多的糧食讓給這些還在長身體的孩子,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留下病根,慢慢的病情長時間的積累,小病累成大病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那我們是否能有此判斷,其實朱自清並不是餓死的而是生了重病去世的。但也有人說那他的病逝怎麼會和美國的救濟糧扯上關係。

確實任何事情的開端都是有原因的,當時朱自清已病倒在床無法起身,作為家庭中的頂樑柱他的倒下是一個家庭噩夢的開始。但他躺在床上時,仍不忘叮囑他的親人不可領取美國救濟糧。他還未病重時,早已簽署拒領美國救濟糧的相關檔案。

在那個破落荒涼的年代,活著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畢竟糧食是活著的唯一支撐力。但朱自清毫不猶豫的簽署了這份檔案,即便到了彌留之際,也不忘告誡家人不允領取救濟糧。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也許是陰差陽錯的誤會,也許是世人對朱自清這樣的行為的美化。變成了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最後餓死床前。

但其實朱自清是因病逝世,而不是因沒有吃食而去世,當然我們對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這樣的行為非常欽佩,他的錚錚傲骨和他作為中國人傲氣都應是我們學校的榜樣,但事實不能因任何一件事情所改變。我們對朱自清先生的傲骨表示欽佩,但他逝世的真正原因我們也都應該知道,傲骨與事實是兩回事。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探索事情的真相

講到這不由得又想起另外一個人—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是一位受到許多孩子喜愛的老師,教書育人他將這個詞體現的淋漓盡致。提起這位老師大家都連聲稱讚,可就這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抗美援朝時他卻站在學生的對立面。

他說既然大家接受美國救濟,就不應該反對美國的政策。他確實為了中國的教育付出很多的心血,他也為中國的學生做了很多感動的事情。但就在他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為美方爭取的利益的時候,你能說他是一個好人嗎?我們只能說他曾經是好人。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一個人在做某一件事其實會有很多因素影響他去做出選擇,一個人的好壞也不能單憑一件事來判斷,只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看才能得出結論。

無論是朱自清還是司徒雷登,我們都沒有辦法單憑一件事去判斷好壞。我們對好壞的定義過於簡單,但其實真相比想象中的更殘酷。在探索真相的路上我們因秉著尋找真理的目標,不帶私人情感的進行探索。而不是因某件事對某個人有好感,就在每件事都去美化去改變事實真相。

司徒雷登是好人嗎?朱自清是餓死的嗎?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小結:

我們潛意識都無法接受我們認為不美好的事物,但不美好的事物往往才是事情的真相。雖然朱自清不是因為沒有領美國救濟糧餓死,但是他在貧乏的年代毅然的簽署拒領救濟糧的行為,讓我們看見他愛國之心。

所以我們依然對他欽佩;司徒雷登曾在中國教育業上作出很大的貢獻,但在這種國家問題上他站在美國立場上為美國的利益發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沉重的打擊,所以我們沒辦法因他之前所做的貢獻說他是個好人。

事情的真相雖殘酷,但探索下去你會得到一個真正的結果。好與壞,是與非,都需要一層層剝開外皮深入內在,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TAG: 朱自清救濟糧散文拒領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