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如果讓我選更喜歡的居住在環境,我會選擇老城區。

相對於CBD大馬路人來人往行色匆匆,小巷子和老街區,街坊鄰里打個招呼、老人在樹下乘涼下棋、百年老字號、歷史建築聚集,熱熱鬧鬧,它多了一份生活和人文氣息。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我想,歸屬感是一種“家”的感覺,是

人和這個城市的集體回憶,讓我們能與這座城市共情、產生羈絆。

這個羈絆,可能是你的城市味蕾,也可能是承載歷史和幾代廣州人記憶的建築:沙灣古鎮、西關老屋、東山小洋樓、南方大廈、白天鵝大酒店、上下九北京路步行街、解放路、恩寧路……。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恩寧路

其實,對於新廣州人和年輕一輩的老廣來說,

我們對這個生活、打拼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

我們熟悉的是兩點一線的家和公司、學校、生活方圓3公里的大街小巷,我們對此習以為常。

但是,

我們不瞭解腳下土地的故事、不瞭解城市的發展變化、不瞭解它的歷史文化,缺少一種城市歸屬感。

缺少我們和這個城市之間的牽連,是這種牽連塑造了現在的我們。讓這個城市在千千萬萬的城市中,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同的。

否則,

我們只是在城市裡生活,其實和在哪個城市無關。

這次,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主編、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勁佟在《粵見TA說》分享他對廣州文化遺產的研究,帶我們重溫屬於廣州的集體回憶。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陳勁佟在《粵見TA說》訪談

文化遺產的孕育

陳勁佟假設了一個場景:比如將這個城市的100年做成一張地圖,這張地圖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立體的沙盤。在這100年的沙盤裡面,廣州發生過什麼重大的事件,有什麼重大的建築出現,都可以標示在上面。

廣州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就有20張地圖,我們能看到這2000年裡,廣州是怎麼從秦漢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陳勁佟最後假設的這個場景,讓我想起現在很常見的延時攝影。

很多人會拍日出日落、花開花謝、雲捲雲舒、車水馬龍……

僅僅幾小時、幾天的延時攝影,就有這樣的效果,如果是一座城市2000年的“延時攝影”,那是怎樣的壯觀!

攝影肯定是沒有了,看幾張古地圖感受下廣州的千年的變遷吧。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宋代廣州三城圖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清康熙時期廣州地圖丨絹本《廣州府輿圖》區域性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清代廣州城廓圖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1939年的廣州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孫不熟曾經比較過廣州和深圳各自的優勢,《廣州比深圳強在哪》一文中,他分析道:“大部分時候,

地緣因素才是決定一個城市興衰的永恆因素,

與之相比,產業因素其實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

決定廣州2000年繁榮的本質因素不是產業結構,而是其地緣優勢,

擁有這種秉賦的城市,即便遇到一兩次產業調整不順利,甚至遇到個別傻x管理者,也不用擔心其真正衰落。”

他認為,從外部來說,“廣州佔據了珠三角以及中國南方最佳的地理位置”。

而從內部來說,廣州城是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清·屈大均《廣東新語》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要想富,先修路”,對廣州來說,從古時起就天然覆蓋的大小水網,就是領先數百年的“修路”進度。

我們常常說廣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五湖四海的人匯聚到廣州,而廣州的人也更容易接觸不同的資訊,走向外面的世界。

文化遺產的誕生

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提起一個城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提到北京,你可能想起故宮;

提到上海,我們第一印象就是外灘;

提到香港,投射到我們腦海中最多的是維多利亞港;

提到廣州,第一反應是小蠻腰、廣州的中山紀念堂、紀念碑、西關老屋、東山小洋樓,還有五羊雕塑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對一個城市的記憶,我們的印象、我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有形的區域建築

這些有形的建築,構成了一個被外界認知的城市名片。

廣州主要的老城區以傳統的嶺南建築為主,集中在西關。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傳統嶺南建築

但是,在廣州的歷史城區有一片地方非常有代表性——東山的小洋樓。

東山特殊在於,它是西方文化聚集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是如何誕生的?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東山小洋房

陳勁佟分享了他調研訪談時聽到的故事:

清末時期,華僑回到中國,尤其是北美的華僑,籍貫大部分是屬於現在的大灣區城市。這些華僑接受了西方文化回來後,有些人帶著北美的開發商、設計師、房地產公司,進入這個地區開發。

他們給其他返鄉的華僑介紹,想辦法說服這些人定居這裡。譬如跟他們說省城的經濟最發達、訊息及時、適合生活居住、發展等等,雖然家鄉是他們的故土,但是這些地方很多方面的條件是不如省城的。

華僑在此定居,最後形成了現在這樣獨特的東山。在廣州,東山的西化建築氛圍是特別濃厚的。

廣州開咖啡店的地方,有在藝術鑑賞比較高的地方,這些地方有西方文化比較活躍的,其中東山最有代表性。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這裡面居住的人、建築風格、還有教堂、教會辦的醫院、教會辦的學校,都是西方文化在那裡通行的一個區域。

它誕生與遺留的過程,也許是廣州很多文化遺產誕生的縮影。

之前去東山,只覺得這個地方很特別。

聽完廣州東山的故事,再去東山,彷彿看到它背後有隻看不見的手,讓它長成現在的樣子。

透過有形的建築,去了解到了無形的歷史文化。我們

不只能在文獻上了解廣州,我們走過的路、摸到的建築、感受的氛圍都是廣州的文化和歷史。

文化遺產和日常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隻“看不見的手”,如何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陳勁佟分享了他與文化遺產的故事:

陳勁佟從小住在老城區,家就在光孝寺門前。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光孝寺

住在那裡的居民,每天面對的是一個有2000多年曆史的光孝寺。以前社會各階層都有人住在裡面。後來恢復宗教制度之後,香火興旺,又帶動了這條陳勁佟曾經生活過的街道。

住在那裡的居民

都被它潛移默化改變了,比如它的存在導致了很多人的房子都租給別人做售賣宗教用品的店。

整條街都因它改變,成為了歷史街區,寺廟改變了這裡人的生活和周邊的環境。這就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和街區、和宗教文化之間形成的關係。

文化遺產默默參與著陳勁佟的成長,也改變著他的生活。

陳勁佟還分享了另一個例子:

中山六路從公元前到西門口這一段,馬路的南面和北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分佈了非常多宗教建築,有現在還在使用的宗教場所:譬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蘭教等等。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中山六路

還有一些民間信仰。比如關帝廟,還有其它一些宗教小廟就更多了。這些宗教有來自外來文化,也有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但也是從北面傳過來,不屬於廣東當地的。

這個大概兩三平方公里的小區域

,包容了來自五湖四海各種文化背景的文化。

而且比較特殊的是,宗教文化不同於一般的風俗習慣,它是有更深一層文化積澱的。

在以色列,兩個宗教你爭我奪了上千年,為此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現在還在炮火連天。

但是生活在這個區域這麼狹小的一塊地方,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種文化交融是很有代表性的。

如果說

這些距離文化遺產很近的人是直接被影響的話,那麼其實他們又

會間接地影響其他人,像漣漪那樣,一波波盪漾開,滲透進這片土地的生活。

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育、傳承

作家許知遠來到拙見的時候,分享過一個“低音”的概念,對陳勁佟來說,可能歷史中、生活中、包括人生中、事業中,最讓他著迷的部分都是

那些暫時可能被遺忘的聲音,被壓抑的聲音。……

“我不認為文化遺產是社會的‘低音’,我看更適合用《琵琶行》裡面的的這幾句來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總體上,社會其實挺關注文化遺產的,尤其是‘非遺’,到處都在談論,都在使用。比如最近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一片好評,在網上早就是‘網紅’話題了。所以,文化遺產並不是‘低音’,有時還是‘高音’、甚至是‘高分貝’。

總之,有市場的非遺專案都挺熱鬧的,當然,也夾雜著一些雜音。相對而言,

有形的文化遺產反而顯得‘大音希聲’

,社會關注度相對低一些,也可能和這些專案在生活中不是由個人單獨直接使用有關。”

陳勁佟介紹自己的工作是“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育”,但這個工作似乎在生活中並不多見,

市場資本的意願還是無可避免的成為社會關注度的決定因素。

他認為非遺其實是高音,非遺講的是不可見的東西,非物質,強調它的非物質性。

非物質,在他的理解中,應該是人和物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一種記憶、可能是一種習俗、可能是一種沒落文化的手藝。

而這些是由人來掌握的,有一端在人身上,有一端在物體上面

,如果非遺的記憶不表現成一個有形的東西,就沒辦法說明什麼是非遺,所以一定需要有個載體。

比如廣州的蓮香樓月餅,是非遺技藝,而技藝呈現出來,它就是個月餅,如果沒有月餅,就不存在非遺。

另一些物質文化遺產是中低音,但他認為它們更重要:“特別是建築,相比非遺,它的影響和能量更大,它構成一個空間的格局,一種文化的現象。”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聖心大教堂

如果說建築的形態是人文精神的投射,那為什麼要設計出這樣一幢樓和要用怎樣的一種方式去呈現,就是人的精神、思維投射在物件的身上,這是一種有形和無形的關係。

我們曾經有一些誤區,以前文物保護可能是要求對一幢樓、一個建築物或者是某一個物件的保護,但

對於文物和周邊的關係,我們對它們之間的理解、關注的少。

這樣不對,我們對文化遺產的理解不是簡單地保護某一幢樓,這樣的保護甚至把這些文物遺產弱化了。

國際上有一種保護理念,會關注到文化、空間、它和周邊的關係、它和自然景觀的關係、和周邊的山水人文格局的關係等,這個保護就不是單一簡單的一件房子,一個建築這樣的保護。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青雲書院

這是我們保護理唸的發展變化。

我們要做的工作不是去要求別人參與我們的保護,而是

透過我們瞭解的資訊,把這個城市的價值告訴生活在這裡的人。

當你認同了這個價值,你認為它是一個好的東西,你才會想到要保護它。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陳勁佟在《粵見TA說》演講

比如這些遺產,它背後包含了一些什麼?它跟我們生活的環境、地區、文化的積澱有什麼關係?

這種現象、這種形態,這種格局延續了1000年,甚至更久,那麼會對生活在這裡的人有什麼改變?對這個地區形成的這種人文的精神,產生了什麼作用,影響?

在廣州,你有歸屬感嗎

陳勁佟認為,同一區域生活的人,擁有共同的記憶,能積累轉化成相近的價值認同,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某種程度上,

文化遺產正是這部分人的“記憶共同體”。

擁有這個共同記憶的群體,最容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價值觀又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行為準則,造就了一個社會的氛圍、氣質、風格,比如“城市的品味”、“飲早茶”、“花城廣州”等概念,這可能是文化遺產,包括“非遺”這個載體呈現的突出普遍性價值。

這也是一個地方形成文化認同、形成“歸屬感”、形成“落葉歸根”情愫等的重要原因,也是一個地方核心價值的重要載體。

寶藏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們有時像空氣,也像生活中那隻看不見的手。文化遺產,需要被人們看見。

# 《粵見TA說——傳統文化的廣東世界觀》主題聯展 #

TAG: 廣州文化遺產陳勁城市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