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我們是在地圖上找到這條公路的。它在寧夏興仁這個與甘肅劉寨柯相交的地方,在此109線相遇。109線很有名,但它卻鮮為人知。黑漆漆的路面,默默地直通香山,最終是肉眼望去,看不見路,只有山。

在興仁這個地方看香山多少有些孤單,像是一個豆莢的形狀,立在遠處,不是人們通常看到的那種遠比天空還堅硬的瓦藍色的山體,而是在陰天裡有些發黑,在晴天裡則有些發青,或者,泛黃。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興仁附近的村莊

沒有人說清香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據古《中衛縣誌》記載,古香山地域廣大:東至今寧夏靈武市界,西至今甘肅景泰縣界,北至今寧夏黃河南岸,西南至今甘肅靖遠縣界,南至今寧夏海原縣、固原市界。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百公里。這個定位是不會有錯的,香山在當地也很有名,但遺憾的是出了寧夏與甘肅,幾乎沒有人能知道它在哪裡。

十多年前,寧夏學者研究稱,《山海經》裡的“崇吾之山”即是我們眼前的這座香山,《山海經》的原文是:“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山海經》地名考八:寧夏香山不是崇吾之山之澤。西望帝之搏獸之山。東望[蟲焉]淵……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

研究者認為:崇吾之山坐落在黃河的南面。崇吾之山的西北方向約七百里就是著名的不周之山。崇吾之山的西北方向約一千五百多里地是著名的鍾山,也就是今天內蒙古境內的陰山。

至於崇吾之山是香山,大約來自於譚其驤與郭郛兩位學界前輩的說法:譚其驤《論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明確考定,崇吾之山即今寧夏中衛香山,郭郛《山海經注證》贊同並引用了這一“考證結論”。說實話,我們對這種地理學上的研究並不十分感興趣,也無所謂對與錯,因為在我們看來,這種遠古的考證是或不是,對當地來說都沒有多少現實意義。

說好了的是,有位回族人帶開車帶我們過香山,但我們趕到已是下午5點多,那位回族人因為臨時有事,說是趕過來天就快黑了,而這又趕上了封齋(伊斯蘭教五大宗教功修課程之一),我們只好求助於當地一位漢族人。從興仁到中衛的公路,當地人習慣上叫它香山公路,大約90公里,我們付了漢族人160元的費用,請他幫忙。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從我們有限的認識來看,香山應該是河西走廊祁連山的“尾巴”,而在它的對面也是一座山,兩山夾著一個狹長的盆地或走廊,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寫過,興仁應該是它最寬的地方,大約有四五十里地。因為香山在興仁的北邊,所以,當地人把興仁以北山腳下的地方叫“香山邊裡”。興仁是一片川地,習慣上,人們把它和相鄰的甘肅靖遠縣北的8個鄉的所在川地稱為“興堡子川”。黃河是從香山間流過的,但因為在興仁一帶看不見,人們都說黃河在山的“那一邊”。

香山是缺水的,若遇晴日,在興仁之南高處遠望“香山邊裡”,是一片青格凌凌的戈壁地,一如凝固了的青色河流,與地氣相伴,猶如一面斜呈的明鏡,雖照不出人影,卻也會泛出細碎的波光。在地圖上,我們看到,自興仁而起,香山公路兩旁的地名多帶“溝”或“硯”,如:半截溝、圈圈溝、白家地溝、石硯子、路溝硯等等;在翻過主峰後,中衛的那一邊,地名多帶“水”或“井”、“泉”,如:石家水、高家水、科莫水、趙麻井、黑龍井、羅泉、紅泉等等。

這些地名串聯在一起,讓我們想到了山路難行以及沿途的乾渴。有趣的是:趙麻井這個地名是地圖上的標註,但實際上它應該叫“趙庥井”。庥,xiū,是遮蓋、覆蓋的意思,同“休”,也有蔭庇、庇護、保護、福祐的引申,如:庥庇、庥蔭。但它卻被寫成了“麻”,可能是不好寫或不好認的原因吧。我們看到趙庥井一帶應該是海拔2356米的香山主峰,此處還有一個旅遊景點的標誌,叫“萬骨塔”,是個聽起來有些瘮人的感覺。歷史給它的記載是這樣的: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香巖寺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位於中衛市紅泉鄉趙庥井村東南,建於清宣統年間。

塔座北向南,通高五點七米,為磚石結構。塔之基座為八稜體,每稜寬一米,高四十五釐米:塔身高四米,仍為八稜體,與基座稜角相通。西南角開一壁龕小門,高零點八米。門楣上方嵌有“蒸堂”匾額一方;再上又有磚匾,上豎刻“萬骨塔”三個大字。匾兩側有細線陰刻,西側題曰:“本堡香巖寺善信主持籌建”;東側署“大清宣統繼元俊七年五月吉旦”。塔身上部以上下挑出的稜角子牙和疊澀磚作為塔簷。塔頂為歇山頂,每條脊體仍與塔身之稜角相銜接。頂端有黑色琉璃球二顆。

經考證: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回軍再次攻打中衛縣城時,被甘肅傅軍小統領黃開榜率軍擊退後,撤奔香山。香山地區居民聞回軍至,紛紛逃上香巖寺避難,被回軍圍困山上。十二月,陳中孝率民團前往救援,與回軍戰於趙庥井。次日天降大雪,民團火槍受潮不燃,氣為之奪,赤膊上陣交戰,終敗。這場搏殺雙方死亡甚眾,屍體露野無人掩埋。至宣統年間,香巖寺主持並地方人士撿骨叢葬,並建“萬骨塔”以記之。

香巖寺,位於中衛黃河以南的香山之巔,距城中衛百里,行政區屬紅泉鄉,與甘肅靖遠縣,寧夏海原縣、同心縣接壤,按其地理特點有雞鳴一聲聽三縣之稱。是香巖寺善信主持籌建了“萬骨塔”,香巖寺與“萬骨塔”相距不遠。“回軍”是指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中和回民軍隊。歷史在若干年後,將當年露于山野的屍骨變成了塔以及塔上的文字,微弱卻被留存了下來,理所當然地有著留給後人的某種啟示。

在“萬骨塔”簡單的史料記述裡,我們面對眼前的香山,忽然覺得那些乾涸的山脊在動亂的年代,其實可以成為人們避難的場所。事實也是這樣的,流經它的黃河在這一帶一直是在向東北偏北方向流動的,一直到河套地區才有回折,這種向北的狀態,其實也是在山地或平原間,向人們劃出了一條民族的融合線。人們總說長城才有這種功能,但黃河何嘗又不是如此呢?沿河而築的長城,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中衛黃河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香山

我們,曾經有過從黃河上游的蘭州一直沿河遊走黃河的經歷,在被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城裡,似乎很難意識到黃河的河北與河南的融合概念,但在中衛沙坡頭,曾見過的“黃河九渡”(黃河上的九個渡口,並不一定都在中衛)招牌,忽然就明白了,黃河其實是個天塹,過去,北方少數民族越河而過,一定意味著他們向南的入侵,而這個過程總有戰爭相伴。我們這個民族其實就是在那一次次被入侵之後的奮起迎擊與保衛的過程中形成的,並變得多元起來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黃河裡流動的不僅僅是給我們母親乳汁一樣的生命營養的流水,更有南北族群相融的文化精髓。我們叫黃河母親河,當然也有這種文化的成分,不僅是南還有北。南北的相融使黃河進入我們的生命,變成了奔湧於我們體內的血液和骨髓,在世俗的社會里,被我們叫成了血脈與親情。

香山,就這樣在我們的眼前,與我們看不見的黃河一起成為了北來的阻擋,也在述說著當年融合過程漫長而久遠的歷史。在此之前,我們看到寧夏地圖,狹長的北邊被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和鄂托克前旗夾在一起,這兩個旗之間有兩個沙漠戈壁,叫做騰格里和毛烏素。黃河向北的穿越讓寧夏在歷史上有了富甲天下的美譽,而這一切讓人們足以忘記與黃河相伴的民族融合的陣陣傷痛。祁連山、香山、賀蘭山、陰山……因此成為唱響於詩詞的中國北方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萬骨塔

同樣,在我們有限的認知裡,香山還可以算是一個鄉:地處中衛市城區南部山區,東與海原縣興仁鎮接壤,西、北臨常樂鎮,南連甘肅靖遠縣。全鄉總面積933。78平方千米,轄三眼井村、南長灘村、新水村、紅圈村、深井村、景莊村、梁水村、黃泉村、米糧川村9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總人口8711人(2017)。

關於這個鄉,更為久遠的歷史是,2003年,原三眼井鄉與景莊鄉合併成立香山鄉:原景莊鄉,1953年置牛條梁鄉,1958年併入香山公社,1962年析置景莊公社,1983年置景莊鄉。1997年,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67千米,面積632。5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梁家水園、景莊、黃泉、南長灘4個行政村。香山公路過境;原三眼井鄉,1953年置苦水沙河鄉,1958年併入香山公社,1962年析置三眼井公社,1983年置三眼井鄉。1997年,位於縣境南部,距縣政府94千米,面積413。4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深井、三眼井、新水、紅圈子4個行政村。

香香的地名裡掩蓋的是,牛條梁的眾多幹涸的山樑以及苦水沙河的苦沙與苦水。送我們過山的漢族師傅是個很健談的人,說自己今天正好沒事,也可以回趟中衛。他有兩個孩子都在外地上大學,他供他們上學主要是靠瓜地裡的收入,他有60畝瓜地,每年能收入10多萬元。瓜地裡種的都是硒砂瓜,被稱為“戈壁西瓜”、“石頭縫裡長出的西瓜”。因為香山鄉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平均海拔1740米,日照充足,乾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而蒸發量則達2100毫米~2400毫米,農業生產對自然降水依賴性很強。漢族師傅說,他的日子好過起來,也就是近十年,靠著硒砂瓜,他不但把孩子們送進了大學,而且還在中衛市區買了房子。硒砂瓜是香山鄉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除了西瓜,還有香瓜。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臨行前,事先說好的回族朋友趕了過來,在車窗前,反覆叮嚀要漢族師傅把我們安全送到,路上開車一定要小心,言語中盡是真誠與滿滿的關愛,讓我們在內心的溫暖裡感受到了回漢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美好相處,歷史在此時變得模糊而遙遠。夕陽下,硒砂瓜地裡的薄膜金光閃閃,把遠遠近近的香山裝扮得有太多讓人心動的美麗。

出發,很快便進入香山之中,山道崎嶇,路上的車輛雖不是很多,但夜幕讓我們沒有為香山拍下一張很好的照片。至趙庥井時,天已黑盡。漢族師傅說,要是在天氣睛好時,在這一帶能遠遠地看到黃河。旅途上美好風景就這樣被我們錯過了,而“萬骨塔”的照片也是我們到中衛後從網上找到的。那麼,就讓我們把再一次的穿越留給下次下,下次的香山會更美。

寧夏有座山,名字叫香山,昔日此地修建萬骨塔,今日香瓜揚名天下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TAG: 香山興仁黃河我們中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