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三聯韜奮書店(ID:slbook1996)

當城市進入午夜  書店就是燈火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書單

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瞭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2021年5月18日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今天為大家推薦幾本與博物館相關的圖書,希望大家能夠透過閱讀,感受博物館的魅力,探索博物館的未來。

珍奇屋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副標題: 收藏的激情

原作名: Cabinets Curiosités:La Passion de la collection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收藏是一架“永恆的蹺蹺板”,是一個既堅固又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某個人為他自己量身定製的宇宙。收藏沒有明確的界限,始終介於充盈與缺失之間,它是激情與過度的表親,也是對抗時間的利器。

作為現代博物館的前身,珍奇屋以其無限小的空間容納了無限豐富的內容;其主題兼具深度與廣度,全景式的呈現出時代的知識精華。現代文明又將其發揚光大,建立起一座跨越古今、溝通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橋樑。

本書按照不同主題分類講述了珍奇屋的發展歷程,豐富精美的圖片與生動詳實的文字將帶領你感受其神奇與美妙。

波斯筆記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這部關於波斯帝國曆史的新著,是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研究中國先秦、秦漢歷史的延伸。與以往從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不同,《波斯筆記》從波斯與中國比較的視角出發,換了個方向看波斯,也換了個方向看希臘、羅馬。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與秦漢帝國相似,它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不論是貴重商品、動植物還是中國的外來宗教,都以波斯為中介。

本書對波斯帝國史的深入探討,為中國看待歐亞大陸兩千年以來的文明程序開啟了新的視野。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副標題: 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而考古學讓我們看到另一個與古籍文獻所載的中國相似又不同的華夏,也許難說二者誰更“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所能見到的中華文明景觀,得益於考古學的襄助,已經殊為精彩,蔚為大觀。20世紀的考古發現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對於中國歷史的認知,改變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看法。

全書從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見證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號、敦煌莫高窟,分別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樊錦詩,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於文獻之外的歷史資訊,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

書中圖文並茂,儘可能將考古報告中的位置示意圖、平剖面圖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結合起來,為讀者還原一個現場的原境,並提供背景知識、發現過程、延伸閱讀、博物館展品等資訊,將專深的考古報告、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普通讀者的知識讀物,可供對歷史、考古有興趣,以及有意參觀遺址博物館的讀者閱讀。

正倉院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正倉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機構,原是日本於8世紀中葉在奈良建造的東大寺附屬倉庫。東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國佛教總寺院,規模宏大,其倉庫用於收藏寺院珍寶器物。後來,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去世,光明皇后將其生前珍愛的器物用具捐藏於正倉院,裡面包含不少來自唐朝等地精妙絕倫的物品,備受矚目。

本書是繼傅芸子先生《正倉院考古記》之後,幾十年來對於正倉院文物介紹最為全面系統的漢文讀物。全書文字約5萬字,圖片150幅。本書的價值在於對正倉院文物背後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文物本身所蘊含資訊的解讀,在於將這些知識介紹給對歷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大唐之國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副標題: 1400年的記憶遺產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20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強盛的唐朝建立1400週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唐人”“唐風”“唐藝”甚至“唐裝”作為大國盛世的印記,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引為自豪。本書是作者唐史研究的總結匯集,著重梳理了唐史中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現象及焦點問題。

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書單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副標題: 希特勒與“林茨特別任務”

原作名: Das Braune Haus der Kunst。 Hitler und der Sonderauftrag Linz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在這個藝術品佔有和追繳的故事中,沒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當年希特勒考上了美術學院,還會不會發生後來的世界大戰?歷史容不得假設,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愛藝術,卻是人們經久不衰的話題。

本書是一部另類的藝術史,它不只是告訴讀者希特勒的“林茨特別任務”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個戰時藝術品流通的鏈條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其中獨裁領袖、下屬執行機構、藝術史學者、畫商、藝術中介人、藝術品原物主等在各個環節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後的原因。可以說,多數藝術品的來源並非主動盜搶:第三帝國的臣民踴躍捐獻,但卻因為達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猶太收藏人為了自保,主動賣畫併為這項任務積極工作;歐洲各國的藝術品商人為了大價錢爭相賣畫給德國,甚至為了戰後交易作廢以便回收藝術品而拒開發票⋯⋯

今天來看這段歷史,沒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連站在道德立場的同盟國在戰後處理藝術品的歸還工作時,也沒能抵擋住誘惑,他們無不在公、在私地用盡手段,從特別任務的收藏中撈取好處,土耳其甚至還冒認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文物。德國曆史學家羅爾利用一份財產目錄,首次精確地分析了希特勒及其代理人的收藏計劃。一份遺物清單顯示,191件收藏品在1945年後不翼而飛,本書所附的圖片就是它們最後的身影。

TAG: 博物館考古內容簡介正倉院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