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度丨“不閱讀,類於枯竭,類於停止,近於死亡!”夢也:憑性而去,擇優而讀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927 期

“不閱讀,類於枯竭,類於停止,近於死亡,這樣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夢也說,自己一直在閱讀的路上行走。

壹度丨“不閱讀,類於枯竭,類於停止,近於死亡!”夢也:憑性而去,擇優而讀

夢也

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寧夏文學藝術院創作研究員。出版詩集《祖歷河谷的風》《大豆開花》、散文集《感動著我的世界》、長篇小說《秘密與童話》、中短篇小集《羊的月亮》等。

24字讀書法

說起“讀書”,夢也說,按他的理解,“讀書”中“求”的意味更重。“此說法大多適宜於青少年;對於成人,尤其是對於從事寫作或專業研究者而言,說‘閱讀’或許更為恰當。”在他看來,因為“閱”較之於“讀”更少了一層迫切、少了一層虔誠,卻多了一份樂趣,並在龐雜、瑣碎中,多了一種率性而為,更適應於個性追求。

夢也說,自己的閱讀經歷可概括為求知、理喻、探求、對比、深究乃至瞭解這樣一個過程。“如此說來,我閱讀的經歷還是一個大迴圈,到了結束又回到了原點——即起點。所以歸根結底,閱讀的過程還是一個求知的過程,一個渴求解惑的過程,是獲取知識,以幫助自己明事理、知興衰,或獲取一種生活的力量。”夢也對此總結了自己的24字讀書方法——憑性而去,擇優而讀;不厭其煩,由淺入深;敲骨吸髓,融會貫通。

觸控文學,對話人生

夢也說,四十歲以前,他讀得較多的是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尤喜我國臺灣詩人的朦朧詩、西方現代派詩歌,如艾略特的《荒原》等,還喜歡真性情的優美的散文,如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於·列那爾的《自然記事》,以及汪曾祺的《天山行色》《葡萄月令》、孫犁的《芸齋小說》等。

如果說這些作品讓夢也觸控到文學,那麼從四十歲往後的閱讀,則讓他與“人生”對話。他開始讀一些“大部頭”的書,如托爾斯泰的《復活》《戰爭與和平》,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索爾仁尼琴的《癌症樓》《第一圈》、張賢亮的《習慣死亡》、陳忠實的《白鹿原》等著作,以及有意無意地讀一些理論性文章,尤其是近些年偏重於人物傳記、訪談、書信、回憶及史料等,這些閱讀,讓他可以與“人生”對話。

沉澱、思考和分辨

“總的來說,我最喜歡讀的還是紀實、回憶、史料類文章或書籍。”夢也舉例說,比如《同時代人回憶托爾斯泰》《切爾諾貝利的悲鳴》《解放記憶——1949貴州解放親歷者“口述歷史”實錄》等,這類書籍帶著歷史的厚重,也讓人在不斷地閱讀中沉澱、思考,學會分辨和判斷。

夢也著重推薦了三本書。

點選小程式卡片閱讀相關書籍

“法布林的《昆蟲記》,作者的觀察和記錄充滿了想象,且有十足的文學味道,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佳作;

巴別爾的《騎兵軍》,將小說寫成史詩、寫成‘史記’,入木三分的觀察力,準確把握和傳達事實的能力,不留痕跡的思想,讓人印象深刻;

還有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帶著苦難的書寫,不像書寫的書寫,為我們展現了歷史被遮蔽的另一面。”

文字|王敏

編輯|七樓  齊雨  實習生 段夢影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方式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  視角多1°  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城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

TAG: 閱讀讀書銀川文化文學